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園藝作爲治療與康複相結合的自然康養方式,充分體現以人爲本、追求自然、實現身心健康的原則,如果在養老景觀中加以重視,將會帶來極大的社會效益。
新加坡是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據統計,目前在新加坡,每14個人當中就有一名是60歲以上的人;到2030年,每4個新加坡公民中,就會有一個超過60歲。老齡人口的增加也讓新加坡認知症患者與日俱增。國際失智症協會報告顯示,新加坡已被診斷的認知症患者有4.5萬名,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5倍,達24萬。爲此,新加坡啓動“老年癡呆症早期幹預計劃”,多方面對認知症進行管理。
失智花園幫助康複
爲了幫助已患病的老人,新加坡公園署還專門修建了一個針對認知症患者的“康養花園”。這個花園坐落在新加坡海特拉巴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健康學院參與設計。
坐落在新加坡海特拉巴路,由新加坡公園署承建的“康養花園”終于建成了。該花園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HS健康學院參與設計,主要面向認知症老人及年長者。在這座花園中,有色、香、型不同的植物,結合不同的座椅,能觀察到不同形狀、顔色的花草,保證四季有不同顔色的花;水泥道路地面拓印了各色植物的葉子,因爲老人經常是低頭走路,因此地面鋪裝也很重要;還有叮咚響的泉水、活靈活現的小動物模型以及可供老人進行各種園藝手工活動的區域等等;上面所闡述的種種設計,都是與園藝康養息息相關。
什麽是園藝康養呢?園藝康養是指對于有必要在身體以及精神方面進行改善的人們,利用植物栽培與園藝操作活動從其社會、教育、心理以及身體諸方面進行調整更新的一種有效方法,其服務的人群主要是殘疾人、高齡老人、精神病患者、智力低下者、亂用藥物者、犯罪者以及社會的弱者等身體與精神方面需要改善的人。
園藝康養在養老景觀中的具體應用
園藝康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園林景觀觀賞和操作性互動活動上,園林景觀形象思維的時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和直觀的物態性,對人體的心理狀態和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園藝操作活動借由實際接觸和運用園藝材料,維護美化植物、盆栽和庭園,通過接觸自然環境而纾解壓力、複健心靈。
爲老年人設計的景觀,要考慮到他們衰弱的身體機能,相應增加刺激的數量與強度;針對老年人行動能力變弱,要注意景觀的可達性和無障礙設計,增設休息設施;對于老年人常見的各種病症,需要增加相應的氛圍營造和空間配置,使他們減緩病痛、精神煥發。
如新加坡大巴窯感官花園,給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身體狀況的人提供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體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視覺區種植了各種顔色豔麗、色調不同的植物,形成繁花似錦的植物景觀;
觸覺區配置各種質感的植物,公衆可以觸摸植物的葉片、花瓣、果實,體會不同植物的觸感;
聽覺區設有各種水景設施與鋪裝材質,可以碰撞産生悅耳的聲音,亦可靠近水景,傾聽潺潺流水聲;
而嗅覺區和味覺區則栽種當地果樹和芬芳植物,如班蘭葉、叻沙葉、羅勒和白姜等,置身其中,感受花香彌漫。
此外,園中還設置了一系列能刺激感官、富有趣味的小品,如放松腳部的卵石地面、各種哈哈鏡,以及産生回聲的不鏽鋼罩等。
目前,美國和加拿大已經有上千家醫院通過植物來提供多種治療方式,給身體和情感上有障礙的人提供幫助;北美洲有超過250個園藝康養師(取得相關證書)在不同的機構(療養院、學校、醫院等)工作,幫病人減輕身心痛苦。我國對于園藝康養的研究起步較晚,在這條路上還需好好探索。
花園中,有色、香、型不同的植物,結合不同的座椅,認知症患者在這裏能觀察到不同形狀、顔色的花草,四季也能看到不同顔色的花。因爲老人經常低頭走路,花園中的道路還畫上了各種葉子和圖形,幫助刺激開發他們的腦部神經。
花園中有專門的園藝手工區,認知症患者可以在這裏接受園藝康養。設計者表示,園藝康養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園林景觀觀賞,能改善老年人的空間感,對心理狀態和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二是可以動手參與,通過美化植物、做盆栽等增加動手能力,幫助治療。
除此之外,新加坡對于認知症的幹預治療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供其他地區借鑒參考。
科普展覽傳遞認知知識
新加坡認知症患者人數衆多,但大部分人對此只是一知半解,很多患者及家屬都不知道他們已經患病,等到發現時病情已經很嚴重,從而影響了早期治療。爲此,新加坡組織了“認識認知症”科普活動。
組織者通過戶外展覽、網絡宣傳等方式向大衆普及認知症知識,告訴他們,失智不僅僅是健忘、亂放東西這些症狀,情緒性格的改變、判斷力下降、日常生活出現困難也都應引起注意。
他們還設計了一系列互動性遊戲幫助及早發現認知症患者,參與者可以通過網絡與虛擬人物進行互動,根據線索辨別哪個人物是認知症患者。這個遊戲獲得參與者強烈反響,很多年輕參與者表示,他們今後會更加留心父母是否有這些症狀。
社區組織繪畫音樂活動
多項研究發現,老年人多參加社交活動,多動手勞動,可以幫助保持身心活躍,有效延緩認知症的發生。爲此,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新加坡人民協會(社區關懷組織)與國家公園局聯合推出了“社區認知症預防計劃”。
組織者爲社區中的老年人開辦繪畫、音樂、園藝和注意力鍛煉等幾項活動,每周開展一次。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還對參與老人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連續參與活動3個月後,老年人的抑郁和焦慮指數均有下降,社交能力和生活滿意度指數都有所提高。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家庭科吳立言副教授是這項計劃的負責人之一,她表示,這些社區活動看似簡單,長期堅持卻能獲得驚人效果。其中注意力鍛煉最爲有效,“進行這一鍛煉時,老年人要關注當下,不去想過去或未來的事情,同時調整呼吸,改善心情和心態。”吳立言說,老年人管理好抑郁和焦慮情緒,可以幫助維持認知能力,減少失智症的發生,同時還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目前這一活動在社區受到很多老年人歡迎,一些人接受培訓後還成了義工,他們再負責幫助其他老年人。今年年底會有更多社區參與到這一計劃中。
我們應借鑒他國成功方式,吸收更多針對認知症幹預的好方法,幫助老年人預防及治療認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