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今年世界最強台風,“山竹”這兩天成了無數中國人最關心的話題。9月16日下午,來勢洶洶的“山竹”在廣東江門市台山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
雖然廣東、深圳、珠三角等沿海城市都啓動了紅色預警,整個華南地區開啓超強防禦模式,但仍然給沿途城市造成極大損害。大量公共設施被摧毀,人民安全和財産受到威脅,截至日前,已有2人在災害中死亡。
不止中國,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世界上有不少地方都遭受台風的蹂躏。
9月13日,飓風“佛羅倫斯”(Florence)在美國東部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的東南部海岸登陸。截至日前,“佛羅倫斯”攜帶災難性的洪水已造成32人死亡。
9月4日,強台風“飛燕”在德島縣南部登陸,重創日本,截至5日晚,已造成11人死亡、600多人受傷。
可以預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未來台風爆發的頻率會升高,台風的強度也會逐漸增加,破壞力也越來越強,這對所有發達的沿海城市是個嚴峻的考驗。
然而,靠海而生的新加坡卻好像從來都沒有遭受過台風的侵襲,這到底是爲什麽呢?
首先,台風形成是需要一些必要條件的。
台風作爲一種氣旋,在形成之時,需要足夠高的溫度和濕度,一般來說,台風只能形成于海溫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這一點新加坡是極其符合的,新加坡屬于熱帶氣候,終年炎熱,雨量充足,空氣潮濕。日平均氣溫是攝氏26.7度,日平均相對濕度是84.3%。
但與此同時,台風形成還必需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地球自轉作台風結構用有利于氣旋性渦旋的生成。略懂地理的都知道,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兩極增大。而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沒有足夠的地轉偏向力支撐暖氣團轉起來,所以新加坡終年難以形成台風。
而且新加坡所在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新加坡北有馬來半島(西馬來西亞),南有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有婆羅州(東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 文萊),西有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
台風若在印度洋型成,西邊蘇門達臘就成了屏障,破壞台風結構;台風若在西太平洋型成, 東邊婆羅州就是盾牌,也會消耗台風能量。而鄰近新加坡的中國南海因爲太窄, 不足以讓台風型成,所以新加坡附近完全隔絕了台風侵擾,最多只會有熱帶性低氣壓。
不僅如此,新加坡處在板塊深處,也不是地震頻發區,常年無地震。最臨近新加坡的地震多發區是印尼蘇門答臘島以西,那裏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而新加坡恰好被整個印尼完全和震區隔開了,印尼的蘇門答臘就像是一個巨大屏障,把新加坡保護了起來,即使發生周邊發生地震,新加坡最多是有震感。所以近些年雖然偶有傳聞新加坡震顫,但卻一直沒有實質性的地震損傷。
另外,新加坡發生海嘯的幾率幾乎是零。雖然新加坡鄰近的印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地處地震帶,但在已記錄的地震中,震源都在島外的海洋深處。新加坡全被馬來西亞和印尼群島包圍著, 因此被海嘯襲擊的幾率是零。
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印尼和菲律賓發生海嘯,也需要至少10個小時才能到新加坡岸邊,新加坡政府有足夠多的時間采取措施。而且在2004年印尼9級海底地震之後,新加坡就開始對海嘯表現的足夠重視了。新加坡的國家環境局(NEA)花費130萬新幣,委任南洋理工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專家設計了一套海嘯模擬系統以及應急措施,所以新加坡受到海嘯的威脅也是非常小的。
因此,在全球災害頻發的處境下,新加坡可以說是唯一一個可以免受地震,海嘯,洪水,台風的移居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