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諸如「高手在民間」、「高手一般不出手,出手則殺人」、「國術只殺人,不表演!」這樣的言論我看了不下幾千條,雖然這些話毫無根據可言,且基本都來自於電影和小說中,但大家依然還是對此深信不疑,為什麼?因為這些武俠情節已經刻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即使我們大家都沒見過這些所謂的「高手」,但我們依然選擇相信,前兩天我甚至看到很多人說「當年霍元甲打敗俄國大力士怎麼怎麼樣」,典型的把影視作品當做真實的歷史,所以說,今天,有必要為各位科普一下真正的武林真相!因為只有知道這個真相,才能真正的讓中國武術得到正確的發展!
說白了,很多人的武術觀是來自於影視作品和小說中的,而影視作品和小說畢竟是高於生活的,很多東西都是編造出來的。很多吹噓神話中國武術的人和很多無腦黑中國武術的人根本就不沒去了解過中國武術的真正歷史就開始妄加評論!武術門派為何近幾百年才出現?中國武術的出拳和格鬥方式為何看起來與西方搏擊如此不同?只有真正的去了解中國武術的發展歷史才能了解原因,今天,就為大家來科普一下中國武術的真正歷史,探尋武林的真相!
[正文約需閱讀10分鐘,帶你了解真正的武林]
正文開始
提到中國武術,很多人認為不能打,這是一個現在普遍公眾的一個看法。但還有一種文化上的看法:中國武術有太多陋習,騙子橫行,裝神弄鬼。這當然在很多情況下也是事實。民國時代武術家唐豪就非常痛心的譴責說:「(武術界)出主入奴,欺騙弟子,互相標榜,非子不傳,非徒不真……」
那麼,為什麼中國武術界有這麼多的陋習呢?中國武術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點點的喪失實戰的呢?
個人的看法,中國武術的歷史,明末清初是一大重大轉折點,中國武術無疑分為軍隊和民間兩大系,也就是戚繼光說的戰場和遊場,前者是軍人用的,後者是鏢師,武師,江湖人用的。雖然軍隊武術還是在軍隊中得到保存(最典型的是中國跤),但因為明亡和後來的各種反清運動,大量原來的軍營武術進入民間。這深刻改變了中國民間武術的原有面貌。從地上轉入地下,是中國武術的氣質從光明變得晦暗的最重要原因。
中國自宋代以後,基本上民間是禁武的。這個禁武主要是禁戰場兵器,比如騎射,弩,大槍,長桿兵器,刀盾術。
水滸裡的朴刀,就是桿棒加單刀,用的時候組合在一起,這是對朝廷禁止戰場兵器的一種曲線救國的做法。因為棍棒和單刀都是合法的,但長桿大刀是不合法的。
清朝入關之後,因為是外族中主中原,禁武就更加嚴重,但總得來說也是禁兵器不禁拳,因為練拳對朝廷是沒有威脅的——拳腳再強不會兵器,上了戰場也只有被屠殺的份。
了解這件事,對清朝以後中國武術的形成的理解,是關鍵性的。
在清朝禁武的管制下,中國武術一直有武術在南不在北之說,指北派多為戲班表演,而南派往往是真功夫。
清朝南派為什麼認為更有真功夫?因為反清基地基本在南方。
明末鄭成功反攻大陸失敗後,有數萬部屬沒能退往台灣。成為留在大陸的地下反清力量,也就是洪門。
這些人在清政府的監視下,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練兵。
怎樣練兵?幾百人天天拿著大槍練習?就算沒有禁武令,也早被端了。於是,在洪門和其它地下組織領導人,也就是潛伏的漢人軍官的研發下,就有了中國武術中的重要概念:脫槍為拳。(化兵器為拳腳)
包括徐皓峰(知名導演)在內的很多人都講過,中國武術裡的一拳,其實是一槍。(很典型的像形意拳的崩拳,八極拳的撐錘)
這種出拳方式在現代搏擊看來很古怪,其實手裡是有一把長槍的
練的是拳,其實是槍。目的是什麼?一旦鄭成功再反攻大陸,這些地下反抗組織,每人發一把長槍,立刻就能上戰場,就是兵。因為他們通過練拳,已經把大槍學會了。
《投名狀》——受過軍事訓練的人,拿起槍就是兵
那麼你也就能理解,為什麼中國武術有這麼多的讓人奇怪的文化或者陋習?
因為清代一朝,中國武術的練習基本上是以地下反政府社團形式存在的。這必然決定了他的神秘性和地下組織性。
清朝的師徒其實是組織的上下級,還要想各種辦法掩人耳目,不烏煙障氣才怪。收徒,其實是發展反政府成員,所以要有保人,要考察,要先不教真東西……最後的最後,才能學大槍。
師父有個反清任務給你,你練了就九死一生,不練就十死無生
很多人說過,中國武術,一搭上手就無敵了,但在擂台上根本搭不上手。而在中國南方清代和民國的武術較技中,往往是以搭手開始的。
那為什麼要這麼練?難道是中國人笨嗎?當然,在江湖中,因為戰鬥往往很突然,搭手的情況要多一些(比如戰鬥的前奏是推搡,揪衣服),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搭手是模擬一種兵器相交的狀態。推手是練習兵器相交之後的用力方式。
想像一下,你是萬千軍隊中的一員,手持長槍(步兵最主要武器),與敵軍面對面衝鋒,你沒有前後左右迴旋的餘地,不能走位風騷,靈波微步,這時你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是什麼?當然就是雙方兵器(長槍)的相交,而雙方的生死,就取決於兵器相交的一刻。
所以中國武術裡的槍法練什麼?——非常簡單,攔扎拿。就是兵器相交一刻的技術。如何讓對方的槍偏離軌道而自己的槍刺向對方的身體。
這時你可以明白一點,中國武術中的很多部分,是一種武器的練兵方法。但在長期的傳授過程中,很多後人已經不知道它一開始的目的。它之所以很多技術上擂台不是很合適,是因為它研發的目的就不是針對擂台的。中國武術的問題是:當武術應用的環境已經改變,自身卻沒有跟著改變(改革)。
當然,不可能所有的中國武術都是兵器練法,但中國人非常重視兵器和徒手打法的統一,這使得中國武術的很多部分,並不是最適合擂台,但現在很多人卻不知道,既分不清,也不願意改革。
內家拳
內家拳這個名稱的出現,始於大學者黃宗曦,黃宗曦在給自己的兒子的老師,明末軍人,反清失敗後成為武當派拳師的王征南寫墓誌銘中寫道: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內家。
這句話可以看出,在當時,少林在人們心目中仍是武術聖地,但黃宗曦所強調的武術的分別,重點是「以靜制動」,也就是「後發製人」。
很多現代人會嘲笑後發製人的概念,那麼為什麼要後發製人?
還是因為這不是拳,是兵器。王征南不是武師,是軍人。
如果你看過劍道或其它兵器的比賽,就會知道,最常出現的情況就是互中(互相擊中)。互中在比賽中大家習以為常,但是在戰場上卻不同。戰場上,你擊中對方的同時,哪怕是致命一擊,對方仍有可能反擊讓你同時中刀中槍。但在戰場上,互中,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事。因為命只有一條。
怎麼樣最大可能的避免互中?那就是——後發製人。所以後發製人不是拳的概念,而是武器的概念。
電影《七武士》中,有著非常經典的後發製人的展現。日本人沒有內家拳的概念,但大家都在戰場上搏命,悟到的東西肯定是一樣的。
久藏引誘對手先動,對手不動,他就把劍放在身後,引誘對手出手(也可以通過佯攻引誘對手)
對手把劍猛劈過來的同時,他交叉換步躲開這一劍,同時在躲閃的同時完成對對手的斬殺。這樣對手不管生死,都不可能施以反擊,就算反擊,也有足夠的距離可以躲開。
中國古人認為拳腳不重要,兵器才是王道(那個時代沒有商業擂台賽,武人最大的出路是從軍為將)
陳式太極拳的創造人陳王庭,同樣是退役軍人。他在陳家溝教村民練拳,其實是練兵。因為那時土匪橫行,村子必須有武裝(見《七劍》的武莊)。
武莊七人戰鬥小分隊
太極拳,至少是陳式太極拳,最早一定是練兵器用的。這點和戚繼光《紀效新書》的記載相符。而陳式太極拳與戚繼光拳經中的砲錘也基本吻合。所以他們實際上都是明朝軍營武技的傳承。
內力,丹田,八卦
我們在批評古人裝神弄鬼,把抗擊打稱為鐵布衫之類的時候,不要忘記,古人和我們的文化環境不同。今天很多的概念,詞彙是在科學革命之後才有的,古人很多時候必然有自己的表述方式。
其實每個好的搏擊選手都會內力,只是不叫這個名字
內力,是指「整體力」,用現代的話講,就是用「身體結構發出來的力」,而不是肌肉的力。曾在世界全甲格鬥大賽個人賽打入八強的康路大神,在功夫史節目中說過,和對方打全甲時,肌肉強大的對手不可怕,可怕的是會用整體力的選手揮動的兵器,他們能打出透勁。
丹田,是指重心,也是指核心。這點薛顛明確說過:丹田者,今人所謂之重心也。(不要問古人為什麼不說重心,這詞那時候沒有)。另外也有核心的意思,發於丹田,也就是今天說的核心力量。
泰森的「丹田」
八卦位。是古代表達方位的概念,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錶盤。比如說走「震」位,翻譯過來就是,邁步九點鐘方向。
(想像一下,用八卦位的語境來表述今天的拳擊步法,比如前手接後手,右腳邁巽位,左腳邁艮位,仔細想一下,這就是一個經典的,拳擊中組合拳後移動到對方前手外側的描述)
有人會說,你看,淨是裝神弄鬼,你不會說整體力,核心力量,幾點鐘方向?問題是,這是現代的名詞,古代並沒有。
詠春拳
個人認為在一開始並沒有詠春拳,其實應該叫詠春刀,拳是一種輔助練習方法和掩人耳目。
徐皓峰說,詠春拳是反清復明的刺客拳,個人比較認同。
中國武術對東亞和南亞影響很大,空手道,班卡西拉,菲律賓武術,都保留了中國武術的影子,甚至有很多是未被閹割版的中國武術。
上過幾次菲律賓武術的課,菲律賓武術和中國武術的體系很像,都是「套路-對練-實戰」三個階段,但是中國武術的練習者估計相當大比例根本沒實戰過,但菲律賓武術往往第一堂課,就同時進行了這三個階段。筆者在練習其中的一些套路時,發現和詠春拳動作幾乎完全一樣,到了對練階段才知道,雙方手裡是拿練習匕首練的,詠春拳常被人詬病的是對對方手臂的格擋控制,這在擂台格鬥中很危險,比拳擊複雜但又未必比拳擊管用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要發明這種武術?當你和對方手裡拿上匕首時,你就明白了。對對方持械手臂的格擋控制訓練,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你的生存率。
當然,詠春和其它武術一樣,也都有徒手格鬥的能力,因為畢竟經過幾百年的實踐,也在向拳腳格鬥方面發展,但如果要在擂台上應用,還是要經過改良的。
中國武術如何適應現代
這是一個在中國功夫史中經常提到的話題。中國武術為什麼在近代沒落,當然業餘化是最大的原因,但還有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武術的時代沒有想如今一樣的商業化、正規的擂台,所有武術都是為戰場和江湖設計的,如果要轉型到擂台,就要重新思考和改良。
比如傳統武術中國跤和自由跤比,誰厲害?要真是擂台單挑的話,自由跤無疑更強,畢竟有地面技術,但在戰場上,無疑中國跤要適合的多。到了現代,如果是街鬥,或者軍隊使用,顯然中國跤也要適合太多,因為戰場上倒地即死,街鬥中只要不是單挑,倒地基本會挨揍。
所以,中國武術如果不經過改革,即使是同樣的訓練量,也肯定無法在擂台上戰勝現代搏擊,因為它壓根兒不是擂台或者拳腳單挑技術。
當然,古泰拳轉型,成了現代泰拳。古柔術轉型,成了現代柔術。但這些都不是中國武術要走的路。中國武術的榜樣,筆者認為是空手道,這個中國武術以前的學生,來自於南拳的拳法。
日本松濤流空手道家町田龍太,在UFC過關斬將奪得冠軍,他致力於傳統空手道向擂台發展時,就摒棄了不適合擂台的技法,而發掘空手道中的擊打技術。
町田龍太KO老蘭迪的鶴式前踢。
町田龍太的招牌動作,與搏擊打法很不同,卻和詠春的日字衝拳幾乎一模一樣。
但是空手道並沒有完全擂台化,他的各個流派同時保留了空手道的文化,型(套路)等等。
中國武術是同樣的,不想向擂台發展的可以更重註武道文化,但必須有一部分中國武術人,去研究如何向擂台轉型,這樣才能得到公眾的尊敬。
所以,目前恰恰是傳武走向擂台化的最好機會。能夠把傳武技術用於擂台並成功的人,必然是下一代的搏擊明星。
中國武術是否適合擂台?是的。而且其中的很多技術必然成為其特色和優勢。
很多UFC大明星去學習包括中國武術在內的很多搏擊外的武術,一半是因為有用,一半可能也是為了增加自己比賽的觀賞性,因為他們非常了解,風格和觀賞性是自己能否成為大明星的重要原因。而這一點,國內的選手普遍不懂。
蜘蛛秀詠春
八極拳出身,後來也學現代搏擊,現為成家班成員的尹純雄,在做演員的同時曾拿到香港散打冠軍。如果不是影視公司的限制,甚至應該有更高的成績。
筆者近來和他聊過,他明確表示,八極拳的訓練,特別是發力對他幫助極大,八極拳的基礎甚至讓他作為演員業餘訓練時間短很多,也能和專業的選手對抗。
仇寶龍老師的八極拳特色之一,前手拳可以打出很強的爆發力,網上也有愛好者評論說:這是能打出KO的前手拳。
作為迎擊使用的八極膀胯
傳統武術中的勾掛,向上挑起的持續力,使對手失去平衡,介於摔和踢之間。這些一旦在擂台上運用,都有很強的觀賞性。
在國術會中,陳浩哲甚至實現了很多人認為絕不可能的站立擒拿,雖然是業餘比賽,但卻展示了在擂台上展示各多技巧的可能性。
姚紅剛的中國跤單式練習,看著像花招,但每一個動作都能用於實戰,實於擂台。
之前在功夫史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個讀者說,姚紅剛是一代宗師。原因是姚把傳統武術中國跤帶上MMA擂台,經過改良,使其能夠在世界第一流的賽場上展示出來,這不就是現代中國武術的一代宗師嗎?一百年後回頭看,姚紅剛對中國武術的貢獻,可能比霍元甲之類的還要大!
姚紅剛示範不能用於MMA的中國跤技術
比起姚紅剛這樣的踐行者,那些一分錢拿不到也要黑中國武術的無腦噴們,與之相比真是用陰暗都無法形容了。
作為中國人,怎樣看待中國武術
近來,熊呈呈在以獨臂擊敗詠春拳師之後,又以鏡頭前的武德再次戰勝了對手,征服了觀眾。
熊呈呈練過七年詠春,他對王志安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把詠春和拳擊結合。
當無數看客因為他打敗了詠春而亢奮不已時,面對詠春拳師失敗後的辯解,熊呈呈說:我為中國武術感到痛心。我練過詠春,就像左手在打右手。
熊呈呈展現了一個中國武者的精神。他讓小編想到:中國武術目前的低迷狀態,為之感到失望,不滿,甚至謾罵都是正常的,就像罵國足一樣。但是,為了中國武術的失敗和低迷而感到無比興奮,甚至編出種種謊言黑中國武術,這不是心理扭曲是什麼呢?難道你是精日嗎?你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否則為什麼會對中國武術的失敗感到興奮?
在中國武術的衰落期,中國武術應該有知恥近乎勇的心態,而不是什麼繼承了先輩絕學的大師,如果真的有大師,也是像姚紅剛老師這樣,把中國武術進行現代改革並放到現代標準下去成功的大師。
擂台雖然只是武術的一部分,但卻絕對是武術絕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相信經過這幾年務實的中國武術人努力,年輕一代中國武術人的成長,中國傳統武術必然能完成自身的改革和提高,走上擂台,像空手道一樣向世人證明自己。中國武術也必然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得到復興,讓中國人為之驕傲。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