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24公裏的鐵道走廊一些特定路段未來重新發展時,可能鋪設會在夜裏發出熒光的天然礦物,讓“夜光小徑”爲這條綠色廊道增添迷人的神秘色彩。
市區重建局將在介于蔡厝港路和武吉知馬路上段的鐵道走廊(Rail Corridor)空地上,鋪設一條長約400米的小徑,測試四種不同的材料和處理方法,以便在將來重新發展鐵道走廊時,選用最適當的材料來改善地面情況,讓這條從南到北貫穿我國的綠色廊道更適于不同年齡層的人安全使用。
這條“測試小徑”(Test Track)在武吉班讓地鐵站附近,有關工程已進行招標,明年首季動工建造,預計第三季前完工。之後它將開放給公衆試用約一年,當局也會邀請公衆對不同的材料和處理方法提供意見。
市建局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透露,400米的測試小徑上,每100米會采用一種材料和處理方法,包括草和礫石、細礫石、土色的多孔混凝土(porous concrete)及可在夜裏散發熒光的天然礦物。
其中,“夜光小徑”的概念相當新穎。荷蘭在兩年前就建成全球第一條“夜光腳踏車道”,這條長約800米的腳踏車道靈感來自梵高著名畫作《星空》(Starry Night),由會發光的人造鵝卵石鋪設而成,並借用太陽能板供電。
市建局發言人指出,這四種材料是參考今年首季展開的一系列社區工作坊上所收集到的反饋後決定的。
他指出,之前進行公衆咨詢時,經常有人建議在保留鐵道走廊質樸的自然風貌同時,把它打造成更具包容性及更易于使用的社區空間。
他說:“由于天氣潮濕或過度使用,現在鐵道走廊的徑道容易凹凸不平和損壞,給維修帶來挑戰,也局限了鐵道走廊的使用,只方便身體健康的人前往。”
“我們需考慮使用適當的材料來改善徑道的地面,使它更安全和更耐用,讓不同年齡的人、不論身體能力都能前來享受鐵道走廊提供的綠意,所使用的材料和處理方法應可持續、堅固,及與鐵道走廊的特色一致。”
“測試小徑”鋪成後,市建局將邀請公衆試用,在這條小徑上步行、跑步、騎腳踏車或使用其他個人代步工具,然後收集意見。
當局也將借此評估這四種材料是否耐用和適合使用,包括是否耐得了日曬雨淋,以及它們的外觀是否與鐵道走廊的特色相輔相成,以決定將來應該在鐵道走廊上鋪設怎樣的徑道。
施工期間,受影響的徑道將暫時關閉,訪客得繞道而行。市建局將與承包商合作減低給公衆造成的不便,包括設置方向指示牌,引導公衆繞道。
前後籌劃了四年的鐵道走廊發展概念總藍圖去年11月出爐,這個緊扣“生活綠脈”(Lines of Life)主題的概念總藍圖,最大特色是沿著鐵道走廊設計八大主題區,並打造超過120個出入點,日後沿途居住和工作的約100萬人只需步行五分鍾,便可環抱大自然,享有風光宜人的獨特休閑體驗。
此外,沿途多座高架橋底下的空地也會開辟綠色走道和腳踏車道,並打造供人們活動和休閑的公共空間,可讓居民攀岩或做瑜伽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