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陽雲騰,車水馬龍獅城。9月2日、3日,複旦大學“卓越思源”五期學員與廈門大學“自強思源”五期學員繼續在獅城的求索之旅,聚焦于探尋新加坡在城市規劃、環境治理的經驗,並在啓程下一站前聆聽師長有關未來職場發展的諄諄教誨。
共建共享,智慧之都
9月2日上午,新加坡城市發展顧問中心執行總監、原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官員林光明博士爲學員們帶來“以智慧塑造宜居城市”的主題講座。林博士從智慧城市理論與實踐反思、新加坡建設智慧城市的現實可行性、必要性與現狀、宜居城市建設框架和原則、“整體政府”管理架構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新加坡由南洋一隅向智慧島乃至智慧國的蛻變過程,由民間參與到政府管理,由基層實踐部署到頂層設計架構,系統地闡釋了新加坡建國以來城市規劃與建設日益發展成熟的思路,以生動形象的案例引領學員切身領略新加坡數十年城市風貌、基礎設施、智能化程度等領域的飛越,並追溯其背後的原因及原理。
林博士指出,隨著社會運作模式日漸向秩序井然、高效與最優化方向發展,智能運行系統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技術至上”與“人本主義”的矛盾也日趨凸顯。在新加坡城市規劃建設的探索中,正是出于對公民利益的尊重與重視,才使得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關注點更多聚焦于人的需要,而非僅僅從符合技術規範與投資規模的角度出發:“城市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單靠技術本身無法解決;技術無法替代人與人、社區和環境之間的複雜管理,因此科技進步不等于社會進步;城市擁有的科技與財富也不等于居民享有的安全與幸福。”
匠心獨運,高瞻遠矚
9月2日下午,學員前往新加坡濱海堤壩及新加坡永續發展展覽館(Sustainable Singapore Gallery)參訪。新加坡濱海堤壩于2005年開工建設,至2008年竣工,共建成十七個蓄水池與七個水泵,在抗旱防洪、河海分離、水源治理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加坡永續發展展覽館以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生態危機爲背景,詳細介紹了新加坡在節能治水、生物多樣性保護、交通管理、垃圾分類回收方面的系列舉措:A(Active 社區共建) B(Beautiful 美麗家園)C(Clean 清潔環保)水資源計劃推進居民與社區共同建設維護濕地生態;智能app監控水電使用情況,及時提醒住戶節約水電;公共交通出行實現百分之七十五占比,無人駕駛研發更上一層樓;垃圾分類,可回收垃圾經清潔處理後“華麗轉身”,不可回收垃圾經封閉焚燒、廢氣妥善處置後填滿處理,回歸自然。場館以生動精彩的圖文展示與互動活動,于不經意間向參訪者展示這個國家的責任與擔當,如涓涓細流,滋養著腳下的這片土地;似江河奔流,向全球傳遞著環境治理的經驗與智慧。
象塔之外,備戰江湖
9月3日,新加坡的行程來到了最後的篇章。來自新加坡的專業成人教育師曾世墂用豐富多彩的活動,爲同學們傳授了一堂21世紀的職場課。
曾老師先用簡單的團隊遊戲讓四組的同學熟悉彼此,增進合作,同時引出課程的背景:21世紀的商界風雲跌宕,未來將産生65%的新職業,作爲即將畢業、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如何跟上發展的步伐?
他指出,持續學習的觀念是青年人不可或缺的,而“4C”能力將幫助增強畢業生職場生存的適應能力與競爭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Communication(溝通能力)、Collaboration(合作能力)、Creativity(創新精神)。
“絕知此事要躬行”——同學們通過囚徒困境等模擬情境切身體會、切實應用了四種能力,以充實的收獲爲新加坡之行劃下圓滿的句點。
生機勃勃的經濟、綠水青山的環境、安居樂業的社會、保駕護航的政府……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設框架,不僅惠及世世代代的原住居民,還爲高達百分之三十的外籍投資者、遊客、學生與工作人士留下安全、幹淨、綠色的標簽印象,成爲實至名歸、爲舉世所矚目、展望、借鑒的智慧之都;深入淺出的素拓課程,精彩紛呈的團隊活動,幫助學員們清晰認識當今社會的人才需要,適應社會評價標准,提高對自身綜合能力的要求。循循善誘,因而孜孜以求。新加坡,不虛此行。
文/自強思源 袁嘉茵 廖雪钰
圖/自強思源 窦衍琨
編輯/自強思源 廖雪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