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學會,原名“中國南洋學會”,成立于1940年3月,是東南亞華人最早研究南洋課題的學術團體,由新馬一批南洋研究的中國學者姚楠、許雲樵、張禮千、郁達夫、劉士木、李長傅、韓槐准、關楚璞等創辦。學會主要出版了《南洋學報》、《南洋學會叢書》等,爲學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學會也舉辦各類學術演講和研討會,邀請對南洋文化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
1958年,經會員大會的一致同意,學會改稱爲“南洋學會”(South Seas Society),並進行理事會改組,設立三個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研究委員會和會務拓展委員會,黃曼士出任學會主席,王赓武擔任《南洋學報》主編。這個關鍵性的轉變使得學會更本地化,研究重點也更傾向新馬華人史的研究,涉及領域有史地考證、考古資料、文獻譯述、華僑史料、生物研究、人種探討、民僑采訪、語言專號、法律問題、教育論著、文化掌故、報業專史、紀念專欄、資料統計、馬華文學、佛教藝術、郵學津逮、人口問題、經濟探討、地方掌故、書評文藝、文化消息等,價值豐富,馳譽國際,爲學人所推崇。至2017年,《南洋學報》共出版了71卷,曆任主編有知名學者王赓武,鄭子瑜,李廷輝,黃麟根,魏維賢,崔貴強,陳松沾,李志賢及陳榮照等,現任主編爲新加坡國立大學原中文系主任陳榮照教授。爲利國際人士購閱,學會于1970年特出版英文期刊《南洋季刊》,由陳壽仁,譚尚志和魏維賢等負責編輯,使得南洋學術研究走向國際,爲東南亞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獲得更多認同與尊重。
學會出版的《南洋學會叢書》也廣受好評,至2018年共出版了50種,加上紀念文集、個人文集、專刊等,迄今共有76部專著。內容包括了曆史人物研究,南洋地方文化解析,地理曆史考證,經濟角度討論,工商業現代化分析,會館館志等。
1976年,學會決議設立社會服務部,對工商學農礦等各界咨詢和委托調查事務,進行答複和辦理,幫助設立圖書館、文化館和研究所等,鼎力推廣東南亞的文化事業。曆年來,學會秉承創會宗旨不時舉辦大型公開學術講座和座談會,內容包括東南亞地區的曆史研究、經濟結構解析、社會發展、文化變遷、傳播研究等,大力推動了南洋文化的研究和普及。
在各屆理事會的不斷努力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南洋學會不斷壯大與發展,成爲海外華人學術研究中的重要團體,爲東南亞華人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如《南洋商報》社論(1958年9月16日)所預言:“[南洋學會作爲]一個研究南洋問題的中心,一面網羅當地各文化,教育,工商業團體及政府各部門的專門人才,一面和國際學術界發生密切的關系,將來在南洋研究上,也將有輝煌的成就。”
南洋學會 2019 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South Seas Society (Nanyang Xuehui) was founded in March 1940 and was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Zhongguo Nanyang Xuehui” (i.e. “China South Seas Society”). The very first academic society in China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it was set up by several Chinese scholars based her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including T. L. Yao, Hsu Yun-ts’iao, Chang Lee Chien, Yue Daff, Lou Shih Mo, Lee Chan Foo, Han Wai Toon and Kwan Chu Poh.
Besides an annual journal (The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the society also publishes a series of monographs. The late Prof. Hsu Yun-ts’iao was the society’s first editor for both the journals and the monographs, and these have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academics to carry out scholarly exchanges with one another.
Over the years, the society also organised countless lectures and seminars, all of which are open to members of the 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