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竟然有個包公廟
漲知識!新加坡竟然有個包公廟,它坐落在盛港附近,說起它的來曆,還有幾分傳奇,原來這包公廟裏的包公像,就來源于中國。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林姓新加坡人,從中國帶來一尊包公像。新中國經過“解放”和“文革”,“反對封建迷信”、“破四舊、立四新”後,很多廟宇、神像都砸毀了,許多文物也都毀之一旦,類似的塑像也都被破壞了,更不允許隨便帶出國了。他能夠把這尊包公像偷偷的帶回新加坡來,還真是不容易 。
包公像數次搬遷
這尊包公像來到新加坡後,經過了數次搬遷,首先是放在巴西班讓林的自己家裏供奉,後放在一個小漁村的小神台裏。 1970年,當地村民建一個小廟,來安放包公像供人祭拜。後來又移到宏茂橋一個鄉村的木屋神廟裏面。1980年後,又移到了大巴窯,被供奉在大巴窯組屋的底層,一直待了30多年。
包公廟總務陳玉成,多年來致力宣傳包公文化,也曾經數次來中國追本溯源,對新加坡包公廟的建立,花費了大量心血。 他說,包公像這樣搬來搬去不是長遠之計,由于要長期永久地安放這個包公像,才想起來要建一座永久的包公廟,把包公像長期供奉起來。
包公像搬遷的路曲折複雜,建廟的曆程也是困難重重,其中艱辛難以向外人言表。包公廟從選址、籌款、購地和搜集資料等等方面,有很多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要建廟首先要地皮,理事會到處打聽可以建廟的地皮。2006年,終于有了眉目,原來政府撥了一塊地皮給烏敏島泰國廟重建,但是泰國廟資金不足,願意與其他廟合建,于是,包公廟與忠義廟、龍南殿和烏敏泰佛寺合建惹蘭加由聯合廟,新加坡的許多廟宇都是合建廟。
在建廟的過程中,後來還增加建了一個地下室,由于包公廟的占地面積太小,有人提出建地下室,並在地下室建十閻羅殿。于是他們克服資金困難,終于建成。現在看來,這個建議十分有遠見。
2008年7月26日,包公廟舉辦開工典禮。2011年,包公廟建立起來了,終于使“包公”在新加坡安了一個“家”。 2011年5月22日,包公廟舉辦落成典禮,正式挂起了“正大光明”的牌匾,20多名理事及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地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及本地廟宇的代表等人出席了落成典禮。 ▲圖爲包公廟正門 新加坡的包公廟占地不大,總使用面積約300平方米,包括地面層、三樓和地下室。在二層屋檐下高高懸挂有四個金色大字“正大光明”。 走進裏面,就看到高2.1米、寬1.5米的包公木制塑像,旁邊站著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和展昭、公孫策六位侍從。 包公廟的主殿,還供奉有玄天上帝、孔子先師、財神爺、太歲爺和虎爺等塑像。 另外還設有觀音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把玄天上帝一般叫作玄天大帝,還有如玉皇大帝等等。 在新加坡卻都叫作 “上帝” ,如“玉皇上帝”等等。把“大帝”改爲“上帝”,也許是新加坡在中西文化結合上的一個特色吧。 ▲包公廟裏的神台莊嚴肅穆
地下室裏的閻王殿,栩栩如生的塑像,讓人們了解到地獄十殿和十殿閻羅王,包括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民間一般把五殿閻羅王看成包公的化身,這裏包公已經脫下宋朝的二品官服,穿上了五殿閻羅王的衣冠。
包公爲何成爲五殿閻羅王呢?民間傳說中就有包青天能穿越兩界,“日斷陽間、夜斷陰間”,“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之說。民間把包公也看成閻羅王了。陳玉成說,建十閻羅殿的主旨並不在于宣傳恐怖氣氛,而是宣傳中國文化的孝道思想。包公對父母十分孝順,中國民間就有傳說,不肖子孫一般都會打入十八層地獄。
包公本是“白面書生” 包公他出生時既不是怪胎黑臉兒,長大後也沒有“臉黑如鍋底”,倒是一位儀表堂堂的潇灑人物。 清代文人孫輔臣曾有一首詩論包公相貌:肖像滿天下,訛傳歎失真,剛方不在貌,冠玉自驚人。
可見包公“乃清隽古雅,殊無異于人。”戲劇舞台上的黑臉包公,是明、清以來臉譜化妝師對他的塑造。 凡有華人處,皆能話包公 爲什麽要在新加坡給包公像安個 “家”,因爲包公不僅僅在中國人人敬仰,在全世界華人的心目中也是人人敬仰。 包公也是新加坡人非常喜愛和敬仰的曆史人物。在新加坡各地,幾百座大小廟宇裏,都有包公的塑像,但是以包公廟命名的只此一家。 提起包公,人們總以爲現在才出名,其實,早在中國古代,包公就很出名了,通過說書人之口、戲劇家的筆下、甚至是鄭和下西洋的船上,包公的傳奇經曆和故事,早已傳遍萬家,“凡有華人處,皆能話包公”。
包公後代遍天下
包公公元999年出生于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包村(當時爲廬州),逝世于1056年,葬于合肥。其始祖爲春秋時期的著名人士申包胥,申包胥與伍子胥同爲楚國大臣。 申包胥的後代以“以氏爲姓”,取姓名中間“包”字爲姓,繁衍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 目前,在包公的出生地合肥市包村,住著幾十戶人家,約400多人。中華包氏宗親會會長包遵亮說:“包公的後代至今已經有38代,在國內就有65萬多人。” 海外的包公後代有很多,如其中最著名的包玉剛,他是包公的第29代孫,在甯波天一閣的一本《包氏宗譜》裏,就記有包玉剛的名字。1987年,包玉剛曾經回合肥祭拜包公墓。 ▲在合肥包公墓園裏,豎立著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銅像 電視劇《包青天》的包公扮演者金超群,到合肥後,把原來的唱詞“開封有個包青天”,改爲“合肥有個包青天”。
包公文化 影響深遠 明清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隨著大陸百姓遷移海外,謀生人數的增多而在海外廣泛傳播,其中就包括包公文化。 在海外,全球的包公廟數不勝數,每一處都有其獨特的供奉由來。在亞洲,不但新加坡建有包公廟,許多國家和地區,都以各種形式來紀念包公. 如菲律賓在馬尼拉市建立大型的包公廟;馬來西亞也隨處可見供奉包公像;泰國國王登基50周年時,還特地舉辦了“包公文物展”;日本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包公的書籍;台灣很多青年,在結婚前都要到包公廟裏宣誓以表示心誠;香港的檢察官在爲人伸冤前,到包公廟裏虔誠叩拜;澳門的老百姓,經常到包公廟裏燒香,以期望祛除瘟疫等等,這些包公廟,皆有各種形式的包公祭祀和紀念活動,它們擔負著非比尋常的文化功能。 新加坡的包公廟雖然源于中國,但是與中國建廟的目的還是有所不同。合肥包公祠經理盧萍說:“中國的包公廟紀念包公,一般是爲了宣傳廉政。 新加坡人紀念包公,一是不忘傳統文化,身在異國他鄉的華人,根還是在中國。 二是是希望“青天大老爺”,能夠庇佑他們在海外平平安安。合肥的包公祠與新加坡的包公廟一脈同枝,並肩傳揚包公文化是職責所在。” 原《聯合早報》總編輯李慧玲說:“新加坡的包公廟,看起來是一尊塑像的遷徙、建廟的故事,實際上意象豐富。 包公“移民”而來以後,已經不純粹是中國的傳奇,而是本地華人社會的重要民間文化遺産,值得紀錄與研究。” 作者:田柏強,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現旅居新加坡。來源:田白強調公衆號,ID:tbqd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