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
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順著橙色的大箭頭走進去,
你會在一排美術館格調的小房間裡,
找到私人電影院健身房理髮店、
以及,獨立書店和咖啡店……
你可能覺得也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司馬要告訴的你的是,
這裡是北京亞運村
安苑北里19號樓的地下室,
下面這張圖是它曾經的樣子。
糟糕到可以用「暗無天日」「觸目驚心」
這樣的詞來形容。
而他,就是那個讓地下室
改頭換面的人——周子書。
為什麼要在地下室造房子?這要歸根到10年前。
周子書從中央美院畢業,懷著做一個非常棒的設計師的夢想到了中國美術館工作,但夢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為了不過一眼就望盡餘生的安穩生活,他裸辭掉了人人艷羨的公務員工作,帶著「要做一些改變社會的事」,遠赴英國中央聖馬丁留學。
在留學期間,他一直試圖找到自己未來究竟要做什麼。直到……
那天,他在BBC上偶然看到一條關於曼徹斯特地下室遺蹟的新聞,「地下室」這個空間概念走入了它的腦海。
曼徹斯特地下室遺蹟,那時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大批的工人湧入城市,很多住在地下室
之後,他在恩格斯的《論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里再次看到地下室居住的人們。
當時英國各大城市的地下,很多人這樣生活著
周子書一下聯想到了北京:「北京不是很多人也住地下室麼,要不我在地下室造個圖書館?這樣或許能幫助居住在地下的北漂一族提供學習和就業的機會。」
回國一看,發現已經有人做了。
圖為書香朝陽電子圖書館。「可為啥一天過去了,一個借書的人都沒?」
他在電子圖書館前呆站了一天,發現沒什麼人借書,後來就想:「既然回來了,那就去真實地體驗一下地下室的生活是怎麼樣吧!」
轉身他就在三環內租了兩間不到十平米的房。
一走進去,發現走廊上路坑坑窪窪,布滿水坑,空氣中還有揮之不去的潮氣和從廁所里傳出的味道。
走裡邊瞧一瞧,
斑駁的牆壁,無處不在的電線和繩子。
仔細一看,電視機上方的電線里,
竟然還夾著一把菜刀!
據說是房東為防止壞人入侵
留給房客揮刀自衛的工具……
在這裡居住的北漂,無一不是被高昂租金壓著,忙碌一天卻不得不回到這個永遠不想稱它為「家」的地方,但這個地方,哪裡會是家。
作為一個設計師,周子書想幫幫這些人,生活在地上和地下的人,本不應該有什麼區別,而這一道天花板,就把他們像白天和黑夜一樣徹底分隔開了。
為了解到住在地下室的人真實的內心想法,不善言辭的周子書開始當起了掃地工。
借著掃地,他和周圍的四鄰打成了一片,大家經常聚在一起喝酒、吃火鍋,然後一個冬天,趁著吃烤肉的間隙。
周子書就聊到自己的打算:你們說我把房間改造一下,作為大家平時聊天,吃吃烤肉的地方怎麼樣?要不我把這房間刷白了吧。
「別,千萬別,我們住地下室就是為了掙錢然後回家蓋個房子,要不你把它刷成房子形怎麼樣?下面是夢想,上面沒刷過代表是現實。」
於是,後來周子書的一間房被刷成了這樣的「夢想和現實」的版本
這句話讓周子書感觸頗深,「這哥們兒就是一平面設計師的料哇!
而對於居住的環境,這些鄰居的真實想法是:「誰也不願意一直住在這裡,既然都是要搬的,舒不舒適又有什麼所謂?」
「一直以為他們想要改造空間,住在舒服的房子裡,原來並不是。」周子書想。
通過聊天,周子書發現他們想要的有三樣東西:穩定的工作來賺錢;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拓展職業的可能性。
跟住在地下室的鄰居聊職業和夢想
特別是最後一個拓展職業的「可能性」,就拿二十齣頭的足療師小趙來說吧,他一直很想當個軟體開發員,卻一直被困在足療師的小圈子裡。
而干過幾年鍋爐工的小盧呢,為當平面設計師,還花9千多塊錢報了PS培訓班,花光了銀行卡里的錢,技術也學到了,卻苦於沒有人介紹工作,只好重新干回了老本行。
「既然大家都想學東西,那要不咱們來個技能交換?」周子書突然蹦出這樣一個念頭。
然後他不知從哪裡找來一根晾衣杆,一堆晾衣繩,就像這樣擺著,中間掛著幾百根彩色晾衣繩,就像是把人和人隔開的那個「無形的牆」。
把另一間房子刷白之後,
他在兩邊牆上手繪了中國地圖,
那些願意參與技能交換的人,
在一邊的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
拉起一根晾衣繩固定。
在上面貼上一張小紙條:
我是XXX,我能XXX,我想XXX。
職業是「洗剪吹」的理髮師阿全
有一顆文青心,想要學攝影和美術。
足療師小趙想當軟體開發師,
鍋爐工的小盧想當平面設計師……
就這樣,一個個夢想拴著晾衣繩,
當兩邊的繩子同時拉起,
原本的「牆」就變成了「屋頂」。
象徵著人與人的區別和隔閡土崩瓦解了,個人夢想隨之實現。為何用「屋頂」這個意象,因為對於很多地下居民來說房子是安全感的標誌,他們辛苦打拚,就想掙錢回家造個房子。
就這樣,這小小的一間改造房,
吸引了很多人慕名來打卡。
周子書不禁想,如果改造的是一整個地下室會怎樣?但是沒錢,沒有可供才華施展的空間,如何能撐起這位造夢設計師如此大的「野心」呢?
所以,2014年4月做完這個實驗,就帶著這個畢業設計作品回英國去了,沒想到短短數月過去了,當他時隔半年之後回國,他的設計idea已經在國內朋友圈傳開了,接下來的事情就讓周子書應接不暇了……
突然一天投資人找上門要支持這個項目,政府也找上門說,亞運村安苑北里其中的一個500平米的地下室給他使用。
很多人聽說他的項目,也專門回國加入他的團隊的建築師郭曦、人類學華裔徐乙漾、史丹福商科本科、劍橋經濟學碩士學霸李世峰……天時地利人和,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地瓜社區」。
地瓜社區的部分團隊成員。自助者天助也~
而「地瓜」這個名字,源於十幾年前周子書第一次來北京上學,那是很冷的一個冬日,好朋友來火車站接他,見了面什麼也沒說,先掰開手裡的地瓜,遞給他一半,就這一半地瓜,讓初入陌生城市的周子書內心的迷茫和孤獨一下子被驅散了。
在取名時,他就聯想到「地瓜」的分享概念,於是將它作為未來地下室空間的名稱。
那怎麼把閒置的空間變成一個有價值的地方?重新來設計這些黑乎乎的管子,
黑乎乎的磚都應該變成書,
還有……想不出來了,
這是屬他們的空間,
那就由他們來繪製藍圖,
讓鄰居們自個兒來出主意吧。
周子書發起了投票活動,
在門口擺上一個活動攤點,
讓周圍的大媽大叔孩子們
都來這裡投票,
看他們想把這個地下空間打造成什麼模樣?
投票用的小花車
大夥兒的腦洞不是一般的大,
來一個餐廳吧,
我想要個私人電影院、
老年活動站,閱讀室、健身房……
大家紛紛拿筆寫上未來夢想的空間形式。
街坊鄰居還會主動貢獻出家裡的茶葉,拍的照片,作為地瓜社區的裝飾物和「財產」。短短几個月之後,原本那麼破舊荒涼的地下室,改造一番後換了新顏。
別看這裡是地下室,走進去看一看,會完全顛覆你對「地下室」這個詞的印象。
在大夥兒心裡,
地下室和地上空間最大的不同是通風和照明,
周子書依靠特殊設計的通風系統,
解決了地下室陰涼潮濕的空氣問題。
空間布局富有設計感。
整個地下室像是一個糖葫蘆,
中間的廊道穿起一個個小空間,
每個與廊道對接的是免費的公共區域。
其他的是APP式的工作室,
以數字命名。
空間色調整體以暖色為主,
走進去絲毫不感覺壓抑,
還有無處不在的溫暖燈光。
不過,要說最有特色的,還是每個房間的設置。
這些15-25平米的小房間,卻有無限種空間可能。想想體驗光影魅力,來場電影?來私人電影院就對了。
想鬧騰一點?來健身房吧,
專業私教教你如何打通全身筋絡,
練出翹臀馬甲線。
畢竟只要是上班族,
誰還沒個頸椎肩周病?
想安靜一點?
7-2 BookCave 地下書店是個不錯選擇。
你可以在這裡看書或者買書,
或沒事找個黑黑的地下書洞躲起來,
聽歌喝牛奶,沒人找得到你。
頭髮長了?
這個只提供剪髮的理髮店,
將京城獨具匠心的理髮師
帶到您身邊。
肚子餓了?
來共享客廳來吃一頓
大廚做的美食。
想夜裡開個小會?也行!
專門的房間給你用,
提前預約一下就成。
熊孩子太鬧,
讓他們自個兒玩兒去吧。
共享玩具屋,
讓小朋友玩的時候學會分享。
創新部落是給
愛學習的小孩子準備的,
你可以到這裡上一堂3D列印課。
至於創想教室,
經常辦小孩兒生日趴。
這裡可以找到和自己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有緣人。
全職媽媽有技能沒處使?
這裡有兩個全職媽媽
組成「媽媽幫」開設的共享教室,
專門為孩子講美術和英語。
你也可以去試一下?
「地瓜社區」一開張,這裡就熱鬧了。
因為房間的租金便宜,而且方便,就在小區的地下室里,不到5分鐘就能走到。老年人喜歡結伴來這裡唱京劇。
許多年輕人,
或是在這裡發現了另外一個自己,
或是
結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而小孩子則是喜歡拉著爸爸
媽媽來這裡,
度過愉快的周末時光。
無論是什麼年齡層次,什麼職業的人,都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
這是周子書沒有料到的,回頭想想,這受到人們青睞的地瓜社區,最初只不過是因為一條新聞,一本書而發起的項目。
想起當初調研時穿過長長的甬道,成日裡在昏暗幽深的廊道里穿梭的時光,還有初來乍到,人們的不理解、質疑、冷漠、不配合,以及那些曾經想讓人沮喪得想放棄的過往。
周子書感慨不已,這四年的堅持和努力終究是沒有白費。真好。
而且憑著這個項目,他和團隊拿下了2016年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那年得此獎的只有兩個中國設計,一個是孤獨的圖書館,另一個就是地瓜社區。
2016年11月DFA頒獎現場
曾經,也有人對周子書說:「你改變不了什麼的,這只是個畢業設計而已。」
於他而言,最好的設計就是讓鄰居來分享彼此的快樂,他覺得這是可能的,如今他果真做到了。
但周子書未來的夢想,是希望通過他的設計,讓千萬萬萬地下室連接到一起,讓居住者成為一個有歸屬感、有共同認知的社群。這樣,或許能撕下地下室居住者身上被強行貼上的「蟻族」標籤。
雖然這個很難,但是他會一點點儘自己所能的,不停做下去……
圖片主要源自視頻CC講壇,視頻截圖源自央視《真誠溝通》,
文章內容僅代表司馬本人觀點,不代表周子書本人觀點。
「很多時候我自己
也看不見未來會發生什麼,
但我還是要一頭扎進去,
做著做著可能曙光就來了。」
——周子書
文 / 有束光 (ID:onelight0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