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加坡眼(kanxinjiapo)10月26日,李顯龍夫人何晶po出千字臉書,正面回應港媒發表的關于新加坡從香港動蕩局勢中獲益的文章。 她表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香港已失去傳統的“中國窗口”角色,而面對來自北上廣的競爭;
糾結于資金和人口向新加坡和其他地區流動並無濟于事,香港應該做的是重新思考自己在中國大陸、在世界上能扮演什麽角色。
這篇回應發出後,引來不少新加坡網友點贊轉發。甚至有新加坡網民呼籲香港年輕人們可以平心靜氣地傾聽一下新加坡的觀點。
翻譯:很長的一篇文章但是非常值得去閱讀。我的曆史和政治知識讓我贊同這樣的觀點,但是沒有能力寫成一篇文章。
翻譯:說得好!希望更多的香港年輕人可以看到。 在長文中,何晶主要談到以下觀點: 1.新加坡並非香港真正競爭對手 何晶稱“港媒糾結于資金和人口向新加坡流動(而無視資金和人口同樣流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完全無濟于事”。 曆史上,中國大陸曾經封閉,香港一度是世界通往中國的貿易窗口。
但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香港逐漸失去“中國窗口”的角色,而面對來自中國大陸主要城市——上海、廣州和北京——的競爭。
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深圳 2.香港發展前景與中國大陸密切相連 同時,何晶指出香港的發展前景與中國密切相連。“正如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香港和新加坡也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地理位置。香港在曆史和地理上與中國緊綁在一起,同樣的,新加坡在地理上與東南亞密不可分。” 在經濟發展方面“獨立後的新加坡找到了生存之道。香港則向中國大陸提供服務,換取優厚經濟收入。”某種意義上講“香港成爲了中國大陸的服務中心”。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香港對中國的真正價值是一國兩制試驗田,是吸引台灣回歸的榜樣”。
3.英國留下的政治體制,對香港無益,也非特色民主可行之路 針對最近抗議中廣泛關注的民主問題,何晶也發表看法稱“香港從未曾是民主社會,它如果作爲民主制度的試驗田,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香港暴亂畫面 “英國人匆匆離去之後,爲香港留下的是並未經過深思熟慮的政治體制,它既對香港無益,也不是通往具有香港特色民主的可行之路,更不用說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 4.香港發展之道在需重審自身在中國、世界所扮演的角色 在po文的最後,何晶指出“唯有深入審視自身,從而確認自己究竟能在中國、在世界上扮演什麽角色,是香港人最佳選項。唯有在中國的事務上扮演積極角色,香港在世界上才有發揮空間。”
何晶曾在9月2日發表Facebook力撐香港警察
以下是何晶臉書回複的中文版全文翻譯
香港的一些人似乎總愛把新加坡視爲“競爭對手”。
事實上,盡管都曾曆英國統治,這兩個經濟體卻截然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樣。
對于現代香港,真正該問的問題是:相對于中國大陸,它扮演的是什麽角色。
在英治時期,尤其是在共産黨接管中國大陸之後,香港成爲了通往中國大陸的貿易窗口。
在後英治時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繼續改革和經濟開放,香港的這個角色開始發生變化。
制造業原本占香港經濟總量的20%-30%,隨著香港的制造業遷往中國大陸,制造業占比很快就跌破10%。
這意味著香港流失了大量的較爲穩定的制造業崗位——從半熟練工人到中層主管和管理層。
如今,制造業占香港GDP的2-3%,連5%都不到。香港已經基本不存在制造業了。
所以,香港成爲了中國大陸的服務中心。
不妨回想一下:在1949年之前和英國接管香港之前,中國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在哪裏?
中國的主要金融中心在上海,同時,在北方的北京和南方的廣州也有蓬勃發展的金融中心。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中,直到英國人的出現,以及戰後中國因“自力更生”政策的失敗而封關自守,香港才開始扮演金融中心的角色,
因此,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香港真正的競爭者其實是在中國大陸——上海、廣州和北京。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規模到了2000年時已達到約1萬億美元,是香港GDP的6倍。
加入WTO後,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進一步融合,GDP迅速增長,到了2018年增長了10倍以上。在同一時期,香港的GDP翻了一番。
香港GDP現在約占中國GDP的3%。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規模是香港的30倍以上。
即便是深圳,雖然在1980年之前只是個人煙稀少的漁村農村,其GDP以及對全中國頂尖人才的吸引力和密集程度現都已超過香港。
沒錯,深圳是經濟特區,但即使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深圳的成功體現了中國經濟開放的潛力。
因此,人們真正該問的是,香港在中國、在世界應該扮演什麽角色。
糾結于資金和人口向新加坡流動(而無視資金和人口同樣流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完全無濟于事。
▲資金外流
正如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香港和新加坡也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地理位置。
香港在曆史和地理上與中國緊綁在一起,同樣的,新加坡在地理上與東南亞密不可分。
英國人曾將香港作爲對華貿易站,並將新加坡設置爲東南亞香料的貿易站。
比之香港,新加坡多了個角色,那就是它曾經是英國遠東司令部駐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英國海軍無敵的神話。
獨立後的新加坡找到了生存之道。
香港則向中國大陸提供服務,換取優厚經濟收入。
約十年前,一些跨國企業決定把公司遷往中國大陸城市,如上海。
這是因爲生活條件改善了,人們的信心增強了,因此他們將中國大陸城市視爲香港的直接替代——尤其當這些企業在中國大陸設有大型制造工廠。
無可否認,一些中國人移居香港,或遷往香港工作或生活。對一些中國人而言,香港具有吸引力——它較少約束,例如沒有計生要求——但是,這些在中國大陸已開始逐漸松綁。
如果中國繼續放寬一些政策和改善生活條件,香港屆時面臨的真正挑戰是自己在中國、在世界還能扮演什麽角色?
在過去的22年中,香港對中國的真正價值是它是一國兩制概念的試驗田,是吸引台灣回歸的榜樣。
但是,如果香港扮演不來這個角色,那麽它在海峽兩岸課題上對中國大陸的戰略價值就要大大降低。
香港是中國的迪拜嗎——讓中國人前去減壓?香港是中國的窗口嗎——讓世界可以在圈外近距離觀察中國大陸並與之經商?又或者,香港是中國的一個較爲成熟的經濟特區——是中國式民主的試驗田?
香港從未曾是民主社會,它如果作爲民主制度的試驗田,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但是,香港的優勢在于,它無須建立、維持自己的軍事力量,因此,香港擁有更多的財務自由度,香港居民無須負擔兵役義務。
新加坡則有點幸運。戰後的新加坡就展開了一系列的試驗——在新馬合並和新加坡獨立之前,它就經曆過市議會選舉、自治(除國防和外交事務以外)。
從中,新加坡人民以及政治和商界領袖學會了什麽做法有效,什麽做法徒勞。
對新加坡來說,生存(或者說,避免滅亡)是第一要務,迫使我們無視意識形態,快速學習。
也許,新加坡走過的路可以爲香港所借鑒——通過市議會選舉讓人民管理自己的選區,然後進行自治,國防和外交事務除外。
英國人匆匆離去之後,爲香港留下的是並未經過深思熟慮的政治體制,它既對香港無益,也不是通往具有香港特色民主的可行之路,更不用說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
因此,唯有深入審視自身,從而確認自己究竟能在中國、在世界上扮演什麽角色,是香港人最佳選項。唯有在中國的事務上扮演積極角色,香港在世界上才有發揮空間。
與此同時,在未來十年和更長遠的時間內,地緣經濟、區域政治和科技將影響貿易和商務,新加坡也必須重新審視自身在本區域和在世界上的角色。
▲香港往日安居樂業
世上還有一些自然力量能吞噬我們所有人——不論我們的政治形態或意圖。哪怕是世上最強大的國家所能組織的防禦力量,也無法與之抗衡。
各位,爲了給我們的人民、國家、家庭和後代一個更美好,更善良,更安全的世界,讓我們保持冷靜,深思熟慮,按部就班,果斷前行。
這段時間,新加坡常常被人以“雙城記”的形式跟香港做對比,香港正在發生的一切,給新加坡敲響了警鍾。
除彭博社等新聞網站外,一些專業機構也分析,“新加坡是香港動蕩局勢的受益者”,坊間也有不少相關傳聞。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就此議題做出過回應。10月15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談及香港局勢時警告稱,如果香港近期的事發生在新加坡,“(外界)對新加坡的信心將被摧毀,新加坡肯定會完蛋(finished)。”
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