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
家裏的東西壞了,你會維修還是丟棄?
六旬的老伯說:「現在的人,除了丟東西,連人也可以丟掉。」
這句話道出了速食社會「浪費」的習慣,對此,永續生活研究所舉辦工作坊,
在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教導民衆修理壞掉的物品,
在不經意之間,工作坊變成了街坊聚集和噓寒問暖,聯系感情的地方。
“現在的人,除了丟東西,連人也可以丟掉。”
這是一名60多歲的老伯在一次“Repair Kopitiam”工作坊上與永續生活研究所創辦人維拉(31歲)交談時,突然有感而發所說的話。
維拉透露,永續生活研究所自2014年11月起,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天舉辦“Repair Kopitiam”工作坊。經驗豐富的義務維修“教練”分別到設在裕廊西1道第425座和淡濱尼81街第819組屋底層的“Repair Kopitiam”,教導民衆維修家用電器和家具等。
這特殊的工作坊不僅免費教導民衆修理壞掉的器材,還成了居民聚集和噓寒問暖的地方。
前往工作坊的居民不一定是爲了維修壞掉的物品,維拉說:“有一半的參與者是55歲及以上的居民。有些年長者其實只想找人聊天,有些人一坐就是一整天。”
維拉就在工作坊上碰見那位有感而發的老伯,他只曉得老伯與臥病在床的妻子同住,但爲了尊重老伯的隱私,他沒有深究這句感慨的背後是否有辛酸。
然而,老伯一句“連人也可以丟掉”卻正好道出現代人在速食年代的“浪費”習慣,東西只要稍微壞了就扔掉。這也反映社會在追求進步及講求效率的同時,有些人早已忽略或不再重視與親人之間的情感維系。
維拉說,有些療養院的員工在了解工作坊後,鼓勵兒女帶父母前來,制造親子“修補”關系的機會。
這個原本旨在鼓勵居民減少浪費的工作坊也在不經意間“修補”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永續生活研究所執行理事長法拉(27歲)說,最初與維拉構思工作坊,是希望探討管理廢物更好的辦法。
她說:“我們可以從使用方面著手,但要改變民衆的習慣需要更長的時間,要不斷地提醒並不容易。廢物管理就不一樣,我們能透過維修延續産品的生命,達到減少廢物的宗旨。維修並不是什麽陌生的文化,我們就是要讓文化複活。”
“Repair Kopitiam”創立至今已有100多人報名成爲義務維修“教練”。義工也能借此向參與的百多名居民解釋永續生活的相關概念。
維拉說,民衆最常需要維修的是熨鬥、風扇及水壺,維修成功率爲六成。久而久之,主辦方也了解維修所需的器材及零件。
“我們也會建議民衆到何處購買零件,請他們回頭再來,由我們指導他們維修的方法。”
住在裕廊的李禮安(63歲,退休人士)最初是因爲看到挂在區內的“Repair Kopitiam”布條覺得有趣,就向義工拜師學藝。
他參與了培訓,今年5月起成爲一名義務維修“教練”。
現在,李禮安最快能在半小時內修好一台風扇,他也試過花三小時在不損壞其他零件的情況下拆開氣炸鍋(air fryer),只爲取出並更換壞掉的溫度保險絲(thermal fuse)。
“我們必須告訴參與者這不僅是打開電器進行維修那麽簡單,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居民在學習維修電器的過程中,義工也能從中學習,因爲經常會有新款的電器需要進行維修。”
從時事課題
探討永續生活
除了舉辦工作坊,永續生活研究所也從去年中開始舉辦“未來星期五”(Future Friday)活動,讓民衆了解時事。該活動每月舉辦四次,每次三小時,分成討論課題,以及構思“創意”點子兩個階段。
設計遊戲及藝術品
提高民衆永續意識
參與者在活動上討論的課題多數是當下受關注的時事,探討如果某個課題衍生出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長期下來可能帶來的影響。這關系到他們接下來要設計的遊戲或藝術品,必須有提高公衆認識相關課題的效果。
維拉舉例說:“談到未來交通時,有參與者就設計了遊戲,讓民衆在遊戲過程中體驗不同的交通工具選項。如此一來,民衆就更了解爲何減少用車會是更永續的生活模方式,例如,這如何減少碳排放量,有益于環境等。”
每次活動開放給大約20人參與,活動舉辦至今,每一次都獲得熱烈反應,名額都會爆滿。
不過,維拉指出:“倡導永續時常面對一個問題。如果民衆在思考某個課題時沒考慮長期或可能面對的後果,就無法真正了解永續生活的重要。”
因此,活動旨在培養參與者長遠思考問題的能力,能更好地讓了解“永續性”在不同課題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