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必吃美食清單實在太長了! 從久負盛名的小販行家精心烹制的特色美食,到備受贊譽的本土大廚打造的創意美味,更有米其林星級餐廳的美味佳肴。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環境,品嘗不同美食,放縱您的胃口嘗遍所有美味,每一餐都讓您有獨特的體驗、舌尖的享受。
印度煎餅
這道源于印度的特色美食色香味俱全,香飄四溢、脆爽可口。觀看煎餅大師的娴熟技藝,質樸面團在拍打和拉扯間華麗變身。
外酥內軟的印度煎餅每次品嘗都十分過瘾。南印度圓面餅,由加了酥油(印度澄清黃油)面團飛抛拉伸制成,通常搭配魚或羊肉咖喱享用。
Roti在印度語中意爲“面餅”,而prata或paratha意爲“扁平的”。一些人認爲這道美食是從印度旁遮普的煎餅做法演化而來,但是穿過新柔長堤到了馬來西亞,這種扁平的圓餅被稱爲“roti canai”,有人認爲它源于欽奈。
無論它源自哪裏,印度煎餅都是適合全天任何時間享用的美味。雖然經典的印度煎餅爲原味或加蛋,本地菜單現特別推出各種花式,如奶酪味、巧克力味、冰淇淋味,甚至還有榴蓮味——既可作爲主菜也可作爲甜點。
不同的面團
若有機會光顧多幾家煎餅攤位,您還將發現各家煎餅質感不盡相同,有的黏軟,有的酥脆,不過大多數煎餅都給人軟中帶脆的口感。
煎餅制作最難之處在于拉伸面團,其場景往往讓人駐足。觀賞煎餅師傅抛旋面團,至其如紙般纖薄,且面積擴大至原先面團的四或五倍。師傅將這面團折成薄薄的長方形,然後放在抹過油的烤盤上。
推薦吃法:直接上手!
辣椒螃蟹
辣椒螃蟹以酸甜帶微辣的醬汁與鮮蟹一起爆炒,襯托出蟹肉的鮮甜原味,讓人唇齒留香。
螃蟹自是極好的,但醬汁才最爲閃耀——甜中帶鹹,口感微辣,極其美味。撥開蟹殼時,醬汁會沾得您滿手都是,此時,不吮指賞味絕非可能。
您還會再要一些炸或蒸饅頭,蘸著醬汁品嘗——此醬汁以番茄和辣椒醬混合而成,絲絲蛋液增加了其濃稠度,妙不可言。
辣椒螃蟹是新加坡的最偉大的烹饪發明,在所有蟹類料理中獨占鳌頭。絕大多數海鮮餐館均可輕松找到,典型的吃法是佐以味美甜香多汁的鮮蟹肉泥。
蟹料理發明
這道世界名菜源起于 1956 年的一輛手推車。經營者是一對夫婦,丈夫要妻子試著用蒸以外的方式烹饪螃蟹。
Cher Yam Tian 女士最先嘗試了番茄沙司炒蟹,但是決定添加辣椒醬,令其風味倍增。他們沿加冷河售賣辣椒螃蟹,大賣後開了一家名爲 Palm Beach 的餐館。
後來,開辦 Dragon Phoenix 餐館的名廚爲這道菜添加了些許複合風味——用參峇醬、番茄醬和雞蛋煮制鹵汁替代了瓶裝辣椒醬和番茄沙司。自此以後,他的配方成爲新加坡辣椒螃蟹最常見的版本。
新加坡的國菜之一——海南雞飯
新加坡“國菜”。從充滿市井氣息的熟食中心到環境典雅的高端餐廳,這道標志性美食隨處可見,深受居民和遊客的喜愛
當您看到一個小吃攤上整齊排挂了一只只熟雞時,就應該知道那便是新加坡的國菜之一——海南雞飯。
它在新加坡全國小販中心隨處可見,也是很多大餐館乃至酒店咖啡廳的菜品。同菜不同價:一口大小的雞塊——或是團隊用餐時的整雞——與噴香的米飯、嗆口辣椒、鮮香姜醬搭配食用。
這道菜的食譜改編自早期中國移民,他們來自遠離中國南部海岸的海南島。海南當地人稱這道菜爲”文昌雞”。他們使用特別品種的雞,骨瘦皮纖,佐以雞油飯享用。深綠色的綠辣椒蘸醬爲這道菜錦上添花。
新加坡式雞飯
其烹調方法可以追溯至海南。雞肉用沸水煮或熱燙至全熟,然後浸入冰水保持肉質滑嫩。根據本地一種複雜的做法,雞肉還可抹上醬油烤制或焗制,帶來別樣的口感。
在新加坡,這道菜深受粵菜的影響,使用辛辣的紅辣椒蘸醬和肉質滑嫩的仔雞。
不過,這道菜的成敗在于米飯和辣椒。米飯,以雞高湯、姜和香蘭葉烹煮,且需油量適中。而辣椒則必須將辣味和酸味融合的恰到好處。
炒蘿蔔糕
與名稱不符的是,本地炒蘿蔔糕不帶一絲胡蘿蔔的橙色,而是分爲黑色或白色兩種,簡潔明快、美味可口。
不要將它與胡蘿蔔蛋糕甜點相混淆,後者是一款用胡蘿蔔和香料制成的松軟蛋糕,表面富有奶油乳酪糖霜。
這道可口的炒蘿蔔糕並沒有胡蘿蔔,至少沒有橙色胡蘿蔔。新加坡炒蘿蔔糕的主要食材爲米粉和白蘿蔔。將米粉和白蘿蔔絲混合再蒸熟,然後切成小塊,和蒜、雞蛋和菜脯 (腌制蘿蔔幹) 一起烹炒。
這些細膩滑嫩的炒年糕就是潮州方言中的“菜頭粿”,幾乎可以在每個小販中心找到。食用時或爲黑色(加甜味黑醬油炒制)或爲白色(原汁原味)。
叻沙
地道叻沙混合細滑椰漿與辛辣香料,在金黃綿柔的湯汁中帶來難以言喻的味蕾享受。
從槟城的羅望子風味叻沙到沙撈越類似咖喱的叻沙,新加坡的叻沙各種各樣。但是它們都沒有土生土長的加東叻沙有名。
加東叻沙受住在加東地區的土生華人(海峽華人)啓發。它有色如火燒夕陽的香辣濃湯,以椰奶和蝦米入味,再澆上鮮蛤、蝦和炸魚餅等食材。
其特征在于它的米粉:粗粉被切成短條,用勺子即可輕松享用。有些攤位,吃叻沙時只會給勺子——根本不需要筷子。
得益于特許經營和樂于進取的叻沙攤販對各種風味的借鑒,如此美味的加東叻沙從新加坡東部傳遍了全國各個角落。
爭奪味蕾
多年來,加東的每個小食攤位都宣稱自家是正宗叻沙,讓很多人困惑不已。
其中,“胡須(janggut)”版更爲有名,它得名于一個下巴下方留著痣須的小販的外號——“janggut”在馬來語中是胡須的意思。由其家人經營的這個攤位現將店鋪開在女皇道購物中心。
加東沿線也有一些不太高調的攤位,均在售同樣美味的叻沙,這些美味定義了新加坡叻沙。區別就在于,普通的叻沙需要用筷子撈起未切斷的面條。
咖喱魚頭
以辛辣香濃的正宗咖喱,將鮮嫩美味的魚頭搭配爽口的新鮮蔬菜一起焖煮,熱騰騰的咖喱魚頭出爐啦。
神經脆弱的人看到鼓起的魚鰓和紅色肉汁包圍下凸起的魚眼時會感到不適。但是,對于很多人而言,它卻是秀色可餐的盛宴——常常佐以米飯,浸入噴香的咖喱一起享用。
咖喱魚頭是新加坡獨有的菜式,是文化大熔爐的縮影。它融合了南印度典型的咖喱香料,是華族的一道美食。
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版本的咖喱魚頭,咖喱的用量略有不同。有些人會加入羅望子汁來增加酸味,有些人則會加入椰奶獲得更綿密的口感。
唯一的相似之處便是,辣肉汁中搖曳的肥美的紅鲷魚,以及秋葵和茄子等蔬菜的混合。
從“頭”開始
咖喱魚頭誕生于 20 世紀 60 年代的一個小印度餐館。魚頭並不在印度食材考慮之列,但卻爲了喜好魚頭的華族顧客而加入的。一位來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餐館老板將印度咖喱和中國人最愛的魚頭混合在一起。
結果大賣。今天,印度菜、中式菜、馬來菜和娘惹菜餐館的菜單上都有它的身影,常常盛裝在仍在沸煮的砂煲上桌。好魚的食客會說,魚鰓是魚最好的部位,而魚眼則是一大享受。
咖椰吐司
這個簡單組合帶來充盈口感,非同一般的極致甜味享受,盡在這一廣受歡迎的完美早點。
這道小點搭配一杯本地的“kopi”(咖啡)或“teh”(茶),堪稱完美;炭烤或香焗面包片包裹著冷黃油碎和一大抹椰果和雞蛋制成的咖椰醬。
有些人將這道烤三明治作爲早餐,有些人則選擇爲茶點享用。它更多地則是配上兩顆半生熟蛋、略加少許黑醬油和白胡椒。
美味的雞蛋與誘人的香酥甜咖椰吐司相得益彰,一層是入口即化的橄榄綠咖椰醬,一層是厚厚的黃油。
細致入微
這道小吃要歸功于 Ya Kun 咖椰烤土司和 Kheng Hoe Heng 咖啡店的創始人——這兩家店是 Killiney Kopitiam 的前身。
Ya Kun 是一家源于 1944 年的咖啡攤,因其極薄的棕色面包片和風味咖椰而聞名。Kheng Hoe Heng 成立于 1919 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海南咖啡店,以白面包咖椰吐司聞名。1993 年時被一位常客買下改名爲 Killiney Kopitiam。
直到 2000 年之後,由于 Ya Kun 和 Killiney 開始在購物中心新設店鋪,咖椰吐司才開始在新加坡風生水起。自那時起,大批新咖啡加盟店開始售賣咖椰吐司。
椰漿飯
辛香可口的辣椒醬,配上香濃的米飯,搖身變爲色香味俱全的招牌美食。
將馬來語“椰漿飯 (nasi lemak)”翻譯成英語會得到“rich rice”。這裏的“rich”不是富裕的意思,而是指令其美味絕倫的椰子奶油。
這道菜擁有完美的混合風味:椰奶和香蘭葉浸透香米,佐以油炸魚或雞翅、“烏打 (otah)”(香辣烤魚脯)、炸“江魚仔”(本地鳳尾魚)、花生、雞蛋、黃瓜片,和“參峇醬”(辣椒醬)。
它是一道深受馬來人推崇的豐盛美食,非馬來人也對它喜愛有加,有他們自己版本的椰漿飯。米飯不變,盡管有些米飯略帶香蘭葉的綠意清香,但是它們的區別之處在于配菜。
例如,華族的椰漿飯可任意搭配油炸雞腿、雞肉香腸、魚餅和咖喱蔬菜與午餐肉。
福建炒蝦面
新鮮上選的食材和汁濃味醇的煎炒滋味,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八方食客,這道小吃榮獲一致好評和諸多推薦。
此菜也被稱爲“福建炒面”(Hokkien mee),以豬骨和蝦頭熬制的濃香高湯浸面。
這道令人垂涎的面條料理由黃色面條和粗米粉組成——加以多汁的大蝦、鱿魚、五花肉條、雞蛋和香脆豬油渣(可選),一切都格外美味。享用時,佐以參峇辣椒醬和一點酸柑汁,清新提味。
顧名思義,福建炒蝦面,是福建人創造的一道料理。但其起源不太確定。
追溯其福建淵源
有人說它最初叫做“梧槽炒面”,因其最初在梧槽路 (Rochor Road) 售賣。戰後曾在新加坡面條工廠工作的福建水手會在晚上聚到梧槽路,在木炭爐上炒制工廠中多余的面條。也有人稱梧槽路附近 7th Storey Hotel 旁邊的一個小攤首創了這道菜。
但有人指出,梧槽炒面其實是土生華人版福建炒蝦面,肉汁更多並佐以參峇醬享用——是近來更常見的版本。據說,最初的福建炒蝦面會炒至幹爽收汁並佐以紅椒絲享用。
不過,各家之言孰真孰假,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小販中心常見的這種面條美味可口即可。
羅惹
賣相不佳的羅惹混合了切成細塊的各色食材,拌入濃郁醬料,酸甜可口,令人欲罷不能。
羅惹在馬來口語中意爲“不拘一格的混合”,而且實至名歸。其食材反映出新加坡文化的多樣性,將風味濃烈的不同食物和諧美味地融合在一起。
它是一種混合了蔬菜、水果和油條的本地色拉,覆有厚厚的黑色醬汁,綴以碎花生和芬芳的姜花末提味。
醬汁是一道羅惹成敗的標志,其醬汁由釀造的蝦醬、糖、青檸和辣椒醬做成。必須以甜酸辣調制出開胃的混合醬料。
通常,醬汁會在大木碗中用木勺調制。只有添加了所有食材並充分混合後,醬汁才算完成。
這些食材包括白灼通心菜和豆芽、鮮脆黃瓜和沙葛、菠蘿片、青芒果或未成熟的蓮霧(jambu)等芳香撲鼻的水果、炸油條和烤豆蔔。
羅惹曆史
沒有人知道羅惹真正的起源,因爲亞洲有其很多版本。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亞以花生醬拌年糕和蔬菜的加多加多 (gado-gado),乃至印度羅惹,其花生醬是明豔的橙色,而且是作爲炸油條、土豆和蒸鮮鱿等食材的蘸醬。
羅惹一般由華族小販售賣。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羅惹小販依然可見,他們通常是非法經營,騎著自行車在居民區中兜售。今天,它們已經成爲市內大多數食品中心中最常見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