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秀的孩子轉眼三歲了,聖誕節對小朋友來說除了有炫麗的燈飾和可愛的聖誕老人之外,也是一個送禮和收禮的大日子。
媽媽忙著選禮物的當兒,孩子也跟在身邊起哄。在買與不買之間,秀秀該如何抉擇?
這不只是一個小動作,更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理財觀。
媽媽算盤
陳愛薇
孩子在三四歲時來到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似懂非懂的小不點開始對物質有欲望和要求。
加上這個時候他們的好奇心也是最強的,所以經常會在購物中心內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看到什麽就說“我要,我要,我要!”父母則不耐煩地說“不要,不要,不要!”
新加坡心理輔導中心資深輔導員李海咛博士表示,孩子很多時候的要求不是“需要”,而且“想要”。
成人如果擔心孩子哭鬧,面子挂不住就趕快買禮物,這其實是一種錯誤條件反射,讓孩子以爲要什麽就能有什麽。
控制欲望 學習分配資源
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的時候,父母不能輕易讓步。李海咛建議采用“消除法”,也就是在安全的距離內走遠一些,不要理會孩子。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蹲下來以同樣的眼睛水平高度好好說明。
父母可以趁機教導孩子,不是所有欲望都能立即滿足,要學習失望。這是因爲小朋友長大後賺的工資,可能也不能夠滿足自己所有的欲望。
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失望,可能會用不正確的手段去滿足欲望。
如果要求是合理的,父母也不一定要立即滿足孩子。可以參考以下兩種方法:
一是延遲滿足
李海咛建議,父母可以說“今天帶不夠錢”“今天時間不夠”之類的理由,讓孩子學習控制欲望。
然而,過後不可以因爲孩子沒有提起而真的不買,除非孩子真的沒興趣了、自己說不要了。
“有很多成年人會跟我說,以前父母答應我買什麽、做什麽,結果都沒有。小朋友可能不說,但會一直放在心上直到成年。說話不算數會讓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誠信度大打折扣。”
二是二者選一
如果孩子看中的玩具很多,父母只能讓孩子從中選一個。要讓孩子知道,不論是世界或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不能需索無度,要懂得資源分配。
小朋友逢年過節收到的金錢,就是屬于他們現有的資源。
星展銀行存款及抵押貸款業務部主管林平建議,讓孩子學習設立良好的目標組合,如一部分作爲儲蓄、一部分用來買禮物給兄弟姐妹或家人、一部分給自己買禮物。
想方設法 努力達成目標
除了自掏腰包買禮物給孩子,父母也可以考慮另外兩種方法:
一是資源結合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和兄弟姐妹商量,把兩個人的“資源”(儲蓄)加起來,合力買下這個玩具。小朋友間你一言我一語的商討過程,就是未來成人世界兩人合股投資的雛形。
從意見不合到達成共識,還有玩具買回來後可能還會有爭執,這都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和合作的機會。
二是物物交換
這是孩子和兄姐、父母、甚至是朋友之間的一場“交易”。首先孩子要拿出一樣東西賣給他人,賺取金錢來買想要的禮物。如果孩子很喜歡朋友的一件玩具,也可以讓孩子試著拿一件物品和對方交換。
林平表示:“孩子得放棄一件物品來換取新玩具。他們爲了獲得更高的回報,會嘗試討價還價,整個過程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企業家精神。”
錯誤示範 陷入理財誤區
令人關注的是,有很多父母選擇采取“設立條件”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你把玩具收好”“你把飯吃完”“你考100分”等等。
這些是孩子原本就應盡的義務,不能夠當成獎勵。孩子長大之後也應履行的義務,包括如期支付信用卡賬單、繳交稅收和水電等,完成這些事項不需要獎勵,但如果沒有完成就得受罰。
以這種方式獎勵孩子,有可能會令孩子連原本有的意識也丟失了。李海咛舉例道:“如果孩子原本會自己收好玩具,後來發現做這件事是可以得到獎勵的。所以一旦沒有獎勵時,孩子就會不做家務。”
此外,借錢給孩子買東西的行爲也是要不得的,這會令孩子的財政陷入“負現金流”。成年後他們或許會無節制地揮霍,成爲月光族和卡奴,以及向銀行和公司貸款。
李海咛也提醒父母,他們的消費觀對孩子起著重大影響。如果父母本身就愛亂買東西、花未來錢、毫無規劃,孩子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的物質主義就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判斷,變得市儈。舉例來說,當媽媽收到爸爸送的鑽戒當聖誕禮物時,媽媽說:“哇,這個鑽石好大!”或“哇,爸爸好愛我!”兩者所反映出的心理是全然不同的。前者以“錢”爲出發點,後者則強調“愛”。
不論是聖誕或其他節日送禮,應該強調“講心不講金”。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小手工,不但能夠促進親子感情,也能減少對物質的欲望,收到禮物的人會更感動。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和兄弟姐妹商量,把兩個人的“資源”(儲蓄)加起來,合力買下這個玩具。小朋友間你一言我一語的商討過程,就是未來成人世界兩人合股投資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