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雞飯。(《新加坡聯合早報》/陳福洲 攝)
中國僑網2月2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年的活動已如火如荼展開。隨著1819年萊佛士登陸新加坡,這裏成爲自由貿易的港口,大批移民漂洋過海來此謀生。不同種族間的語言、文字、習俗在此交織,人類的活動也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與離合。200年的時間刻度丈量了屬于新加坡獨特的美食發展曆程,人們餐桌上常見的小販美食,吃的是一份道地的獅城味,品的是一碗交融的飲食文化。
當地一酒店從本地獨特的小販美食中,選出五道,展現多元種族融合下的舌尖記憶。上榜的食物分別是海南雞飯、沙爹、羅惹、叻沙,以及椰奶黑糯米。每道食物背後的故事是一段有趣的曆史,從不同角度見證了新加坡的融合與發展。
海南雞飯
鮮嫩多汁的白斬雞,搭配用雞湯煮制而成的香米飯,飯粒溢出香蘭葉與姜絲混合的清香,再蘸些黑醬油和特制的姜蓉辣椒醬共食,香味充溢舌尖。海南雞飯的由來,名中見分曉,前身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文昌雞。
19世紀20年代初,來自中國海南省的移民從家鄉帶著幹貨、布料、紙張、雨傘,各種的小物件南下至此,做買賣謀生。資料顯示,新加坡最早販賣海南雞飯的人,名叫王義元。此人年輕時在家鄉習得養雞及燙雞技術。他初到新加坡時,手提兩個竹筐,在海南街一帶叫賣白斬雞。雞飯團用香蕉葉包著,每包一分錢。據說他賣的雞飯用雞湯煮制,香滑可口,令食客胃口大開,生意自然是蒸蒸日上。
後來,這道美食在本地多元烹調的熏陶下演變發展,成爲了連美國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都贊不絕口的獨特海南雞飯。既是聲名遠揚的新加坡美食代表,也是國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新加坡聯合早報》/陳福洲 攝)
雞肉沙爹
說起東南亞特色燒烤,首當其沖的就是沙爹。將大塊肉用竹簽串起,烤至金黃,淋上香辣花生醬,再搭配洋蔥、黃瓜或馬來粽(ketupat)共食。無需剔骨,直接入口,對無肉不歡的饕客來說,是最直接的享受。
沙爹源自中東的烤肉串(Kebab)。隨著新加坡港口開放,貿易逐漸繁榮起來,阿拉伯商人來到這裏做香料買賣,也帶入了烤肉串的吃法。不同之處在于,中東烤肉串用的是金屬簽,而沙爹用木簽串起來。
關于“沙爹”名稱的由來也很有趣,據說早期福建移民抵達南洋,看到馬來人把小肉塊串在一起,在火上烤得微焦,香味撲鼻。他們在旁聞味,垂涎三尺。但語言不通,又不知道怎麽稱呼這種食物,看到串起的三塊肉,就索性稱它爲“三塊”(福建話念sar tae),久而久之就被人們稱爲“沙爹”。
羅惹
(《新加坡聯合早報》/陳福洲 攝)
食物的融合不單是食材的交融,口味的演變,也孕育了不少新詞彙。“沙爹”例爲其一,再來就是脍炙人口的高頻詞Rojak。馬來語中的Rojak一詞,意爲“混合”,是一種多元、融合的象征。而Rojak作爲名詞,生動地描繪了這道“大雜燴”般的熱帶沙拉——羅惹。
島國天氣炎熱,羅惹成爲大家常點的一道開胃菜。羅惹融合了黃梨、黃瓜、空心菜、芽菜等,搭配著油條和豆幹,淋上黑蝦醬和花生碎,清爽利口。羅惹這道菜,不但在食材使用上很rojak,食物起源的背景也相當複雜,深受馬來餐、中餐、印尼餐的影響。
1980年代初,新加坡還經常看到羅惹小販的身影,他們推著移動攤位走街串巷。相比于炸炒烹煮的攤販,羅惹小販的“行頭”輕省多了,只需一塊切板、一把刀和一個混合食材用的大碗。當場配好料就可食用。
叻沙
(《新加坡聯合早報》/陳福洲 攝)
說起新加坡的道地美食,當然少不了娘惹風味。作爲娘惹菜肴的代表,叻沙(Laksa)被選出。用叻沙葉與椰奶熬制濃香四溢的湯頭,加入粗米粉、蝦、魚餅、雞肉絲、芽菜、黃瓜等食材,自制辣椒參峇醬放一旁,食客可以按照個人口味自行添加。
叻沙的特別之處在于,粗米粉被剪成一段一段。用湯匙一勺撈起,將葉香濃郁的叻沙送入口中,濃稠順滑,讓人欲罷不能。
椰奶黑糯米
(《新加坡聯合早報》/陳福洲 攝)
糯米粥是一種普遍的粥品,在其他國家及地區也有食用。然而新加坡做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將黑糯米熬制成粘稠狀,點睛之筆再淋上濃郁椰奶,將質感的濃稠與口感的濃郁巧妙融合。
據說,椰奶黑糯米是由早期的印尼移民帶來新加坡的。在他們的家鄉,黑糯米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甜品,人們會在下午茶、宵夜或早餐時享用。如今在新加坡,椰奶黑糯米已是各個族群甜品時光樂于享用的美味。
除了五道經典菜式之外,新加坡還有許多值得品嘗的傳統風味,包括中峇魯楗柏水粿、阿姨粿點、HarriAnn芋頭糕和豆爽、麗娜西菓貿易的三角椰絲椰糖糯米糕,這些鄰裏美味是陪伴不少人成長的味蕾記憶。米暹、經濟炒面、印尼隆冬、牛肉絲、炒糯米飯、豆花等國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李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