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父親常常對我們說,官橋、梅嶺是我們的‘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根’是不能忘記的。父親對家鄉還有很多牽挂和惦念,我不會辜負他的期望,一定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繼往開來,薪火相傳……”近日,在福建南安市紀念張水荃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新加坡僑領張克榮表示。多年來,張克榮繼承了父親張水荃的戀祖愛鄉精神,繼續反哺故土,先後捐資16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改善梅嶺中學辦學條件。
張克榮先生捐建的梅嶺中學新校門、念慈樓、德味堂。(圖片來源:《海絲商報》)
薪火相傳 接過父親的愛心接力棒
南安《海絲商報》10月31日報道,張克榮祖籍福建南安官橋鎮嶺兜村土泥自然村,1952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亞,任新加坡光華學校校友會會長、新加坡德明中學校友會會長、新加坡南安會館名譽會長、張水荃父子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新加坡同濟醫院副主席、梅嶺學校校董會董事長,旅新僑領。
張克榮從小深受父親張水荃戀祖愛鄉思想的熏陶和影響,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父親去世後,張克榮秉承父親遺願,2016年6月以來捐贈家鄉公益事業累計達1600多萬元,被福建省政府政府授予表彰牌匾,被南安市政府授予“德輝故裏,譽滿八方”牌匾。
“曆時一年多,終于落成了,這也算完成了我父親生前的心願。”10月27日,看著官橋梅嶺中學新落成的新校門、教師宿舍樓、禮堂,張克榮思緒萬千。
在籌建過程中,張克榮時常會放下手頭工作回鄉察看,每次都是一下飛機就直奔學校,走工地、了解工程進展,然後才入住酒店。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初,張克榮就從新加坡回到家鄉南安發展,協助父親投入家鄉的建設中。“還記得,每次父親回鄉視察學校或建設工地時,幾乎都會帶上我們,他那欣喜和期待的目光至今讓我難以忘懷。”張克榮表示,自己見證了梅嶺中學曆史變遷。
“梅嶺中學教師宿舍樓和大禮堂,均是由張水荃于上世紀捐建而成,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當年的石頭房變成了危房,閑置了10余年。”梅嶺中學校長陳文材說。
看到此情此景,張克榮決定踏著父親的足迹,接過“愛心接力棒”,捐資1350萬元興建了梅嶺中學德味大禮堂、念慈樓、新校門、校史館、環校消防水泥道路,改善梅嶺中學的辦學條件。
“我不是巨富,只希望有生之年爲家鄉做點事。”張克榮說,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父親生前一直挂念著家鄉的孩子能“讀好書,上好學”,“在他的影響下,我同樣深愛家鄉,希望在有生之年把這份精神和愛心傳遞下去”。
陳文材介紹,梅嶺中學從誕生至今,一磚一瓦都離不開張水荃父子的捐建。“新建的教師宿舍樓大大改善了教師的住房條件,禮堂也是多功能的,可容納1000名學生,平時可以用來開會,也可以當成文藝活動的舞台”。
“學校蓋了新樓,新的校門氣勢恢宏,嶄新的禮堂讓同學們有了新的活動場所,經過整修的操場,面積更大了,視野更開闊了,每當課間于陽台觀望,都不覺感歎,我們的學習環境一日日變美。”梅嶺中學初三學生張思玲說。
重視華教 爲新加坡南安少年搭平台
擔任新加坡南安會館青年團團長時,張克榮也在用行動推動“華文教育”在新加坡的普及。
“張克榮擁有雙語水平,但是在新加坡遇到華人的時候,他依然會用華文交流,在他看來,華人用華語,合情合理。”新加坡南安會館藝文社社長李成利說。
新加坡是海外南安籍僑親的主要聚居國,現有南安旅居新加坡僑胞43萬多人,祖籍地分布在官橋、詩山、翔雲、梅山、羅東等鄉鎮(街道)。張克榮認爲,年輕一代的新加坡少年與家鄉沒有天然的情感。“我認爲有認同才有凝聚,有凝聚才有團結,有交流才有往來”。“我們這一代人最注重的就是母語教育,從小父親就送我們到華語學校念書,學習閩南鄉音。沒有自己的母語,就失去了和祖籍國和同胞的親切感。”張克榮表示。
因此,擔任新加坡南安會館青年團團長時,他時常開展華文教育活動,讓新加坡南安人學習母語,舉辦新加坡南安青少年夏令營活動,讓海外南安人感覺“鄉情仍在”。“希望讓他們心中時刻謹記,不管身在哪,‘根’不能丟。”張克榮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