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劉豔美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專家、中新天津生態城首任副總裁林振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自城市誕生之日起,人類就從未停止對城市本質及理想城市的探索與追尋。
在《管子·度地》中,“內爲之城,外爲之廓”表明了城的地理屬性;“日中爲市”則表示其爲交易場所,具備商業屬性。這兩者都是人們對于城市最原始形態的描述與理解。
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指出,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4月22日,作爲“公園城市”首提城市,成都召開首屆公園城市論壇,探討公園城市的發展模式,交流先進經驗,共同深化完善公園城市理論體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稱NBD)獨家專訪到此次論壇重要國際嘉賓,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專家、中新天津生態城首任副總裁林振聰,分享他關于城市規劃、水體保護及打造公園城市的經驗與看法。
合理規劃利用土地
NBD:在高速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中,新加坡面臨的主要挑戰與應對措施?
林振聰: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在飛速城市化過程中,始終面臨土地資源緊缺,生態環境壓力巨大的問題。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新加坡自建國以來就非常重視土地科學規劃,依據功能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協調住宅區與工業區布局,並對兩者進行適當隔離。另外在工業布局時,將其與交通規劃相結合,減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強對于空氣汙染的管控。
同時,政府還做了大量工作推動環境保護,在新加坡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政府推動淘汰掉許多落後汙染性工業。新加坡還嚴格規定,40%以上的國土面積要具備環保綠化功能。
NBD:爲轉變産業結構,打造生態宜居城市,新加坡做了哪些努力?
林振聰:近一二十年來,新加坡政府致力于開拓知識型經濟,不斷促進産業創新。同時我們還不斷加強和中國的國際合作,比如廣州知識城(Knowledge City)項目,我們一起吸引更多國際人才,推廣知識産權保護,將許多創意落實到商業化層面並推廣出去。
NBD:新加坡與中國的合作集中在哪些領域?
林振聰:目前,除了廣州知識城項目。新加坡還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與重慶開展“互聯互通”相關合作以及天津中新生態城項目。以天津爲例,我們旨在一大片荒廢的鹽堿地上建立起一座生態城市。新加坡的企業也在成都陸續推進相關項目,但未來雙方的合作還有待于上升到國家層面。
注重水體開發保護
NBD:新加坡在進行城市規劃打造公園城市過程中最主要的著力點是什麽?
林振聰:新加坡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我們非常重視水體保護與改善。在新加坡整體城市環境規劃中,我們尤其注重綠道建設和水體開發保護。
新加坡從各種設計細節入手,將水體和綠道結合起來,爲城市居民營造非常好的公共空間與人居環境,讓人有一種歸屬感。人們在這樣的空間裏面生活工作,很容易激發起人們的參與感,共同保護城市環境。
NBD:我們知道新加坡是一座海濱城市,海洋水體及水資源開發保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爲此新加坡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林振聰:在保護海洋水體方面,新加坡采取了非常嚴格的措施,我們采用世界上最嚴格的標准對汙水進行處理,對于汙染海洋環境的行爲采取零容忍政策。
新加坡的水資源主要來自:馬來西亞經過柔佛海峽直達新加坡的淡水輸送管道,新加坡國內的水源地,循環利用的水以及部分海水淡化而來的水。新加坡建立起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在全國打造17個集中蓄水區。同時,我們非常重視水的循環利用。我們計劃以後將大部分廢水都循環到工業用水及飲用水標准,逐漸達到水資源“零排放”,建立起高度集約與循環的水資源系統。
從“花園城市”到“公園城市”
NBD:你怎樣看待“花園城市”到“公園城市”的轉變?
林振聰:首先,無論是打造花園城市還是公園城市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民參與,最終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城市與人的可持續發展。我認爲成都具備成爲公園城市的良好生態基礎與政策條件。
新加坡長期以來都被人們稱作花園城市,這已經是一個定型的“標簽”了。對我來說,公園城市具備更多公共空間功能,代表了城市發展更加高級的形態。公園城市的出發點應該是以人爲本。
新加坡公園城市理念是長期提煉出來的。最初我們只是考慮到環境保護與治理。近些年,新加坡在不斷地踐行公園城市理念。以東海岸公園爲例,新加坡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開發這條優良的海岸線並將水域開放給民衆,營造親水空間,讓居民與城市生態環境和諧共存。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新加坡的城市發展經驗要推廣到全世界各地的話,會面臨文化差異與氣候差異,不同城市需要因地制宜。
NBD:您怎樣看待在城市發展進程中,以人類文明爲中心的(Anthropocentric)和以生物多樣性爲中心的(Biocentric)觀點?
林振聰:這是一個非常哲理化的問題。所有開發理念和規劃理念都是以人的需求推動的。在以人爲本、以人的需求爲主導的城市化過程中,我們常常忽略了自然的“需求”,而大自然表達其訴求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與資源開發的時候不能只看眼前,應該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眼光。
總體來說,我認爲我們應該以大自然爲主,而人只是向大自然要求我們生存所需的資源。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