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衆爲對象的門市生意,店面地點好、位置佳,是成功的一大關鍵。科技顛覆了傳統的經營模式,現在做生意不能再等顧客上門,而是必須主動出擊。
本系列的四位受訪業者,他們以應用軟件提供洗衣服務、通過網絡售賣專制旗袍、把咖啡車駛到停車場和在流動市集賣燒肉。商場沒有既定法則,懂得變通才有機會成爲贏家。
兩位年輕媽媽把咖啡香帶到辦公樓和工業區,三年內添購第二部流動餐車。打開車廂門做生意,她們不只接待舊雨新知,也歡迎競爭者。
現年38歲的王淑貞和37歲的周春婷,原本是訓練導師和銀行人員。2013年兩人當上媽媽後,希望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于是萌起開設流動咖啡車的念頭。
王淑貞受訪時說:“春婷很喜歡喝咖啡,但覺得本地很難找到好咖啡,我則喜歡跟人交流接觸。經過一番調查,我們覺得咖啡館太多,競爭很大,最後決定經營流動咖啡車。”
當時本地已有兩部流動餐車,“Coffee Bandits”是第一部流動咖啡車。投入運作之後,經常有人聯絡她們,希望加入這個行列。
這些投石問路者並非有意加盟或尋求特許經營,但她們還是樂意分享。王淑貞解釋:“他們多數是年輕人,已有朋友在餐館當廚師之類的,所以很多已經有咖啡和食物方面的門路,只是想了解更多。我們不怕有競爭者,如果沒有競爭者就代表這個市場已經沒得做,是時候改變了。”
然而,到目前爲止仍沒有第四家業者出現,因爲起步沒有想象中簡單。
經營流動咖啡車,不是投資一輛貨車和買一些設備就能開門做生意。王淑貞透露,一開始她們就得投入20萬元。
創業成本高 找地點不易
首先,她們花了七八萬元買了一輛15英尺的二手貨車,接著要改裝貨車和添購咖啡機等,同時還得租用一個商業廚房。當然,接下來就是請人和接洽咖啡車停放地點等事宜。
“一開始時我們都去一些比較偏遠的工業區,如裕廊島、實裏達航空園和靠近南洋理工大學的潔淨科技園。後來發現地點範圍太大,客源很散。試了幾個地點,我們現在每周固定其中一兩天會在緯壹科技城(One North)、新加坡勞工基金大廈(SLF Building)和仁定巷(Genting Lane)的報業控股媒體中心。”
即使是理想地點,有時她們也未必能在那裏營業。
王淑貞說:“海邊和公園的人潮多,其實最適合流動咖啡車,但有關當局或業主考慮到附近已有其他餐飲業者,所以不讓我們停在那裏。
“此外,我們也要看開支劃不劃算,一些只收水電費,但多數還要征收租金。”
另外,流動咖啡車得“看天吃飯”,最怕下雨天。如果天氣太熱,一般人也不願意在烈日底下排隊等咖啡和食物。
兩年內添第二輛車開咖啡館
雖然經營流動咖啡車得面對重重挑戰,兩名年輕媽媽在努力一年後漸漸看到更多商機,于是摩拳擦掌添購第二輛咖啡車。
王淑貞說:“去年,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我們,所以周末承接的項目和活動也多了,比如把咖啡車開到學校和企業的活動、還有年底的聖誕慶祝活動。雖然到了年底很多上班族拿假,營業額會下跌,但還是有其他活動可以取長補短。”
由于詢問越來越多,一部咖啡車已無法滿足需求,另一部較小型的流動咖啡車在本月1日加入陣營。此外,她們今年5月也在紅山工業區內開設了一家咖啡館。
“我們的重心還是在流動咖啡車。由于原有的商業廚房租約今年4月到期,我們不得不轉移陣地。因考慮到要停放兩輛貨車,所以工業區會比較理想。我們很幸運找到現在這個地點,因爲地方夠大,所以索性把一些空間騰出來開咖啡館。”
2014年創業時只有兩名合夥人和一名助手,發展到今天有四名全職員工和約20名兼職員工。王淑貞表示在人手和資源調度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也更符合經濟效益,目前成本約占營收的三分之一。
小小的咖啡車內擠了三四名員工,雖有輕快的音樂相伴,但工作起來並不惬意。王淑貞說:“其實我們在通風設計方面放了不少心思,空間也不算擁擠。大輛的咖啡車可以容納五六個人,小的可以容納三個人。我們也會把他們安排在冷氣咖啡館內工作,不過他們說比較喜歡在咖啡車咧!年輕人嘛!很享受一起工作的時光和氛圍。”
相較于固定的咖啡館,兩人更看好流動咖啡車的發展空間,並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再添購另一輛貨車。
兩位年輕媽媽都把賺到的大部分盈利轉作再投資,雖然還沒賺到什麽“大錢”,不過兩人學到很多,也交了不少朋友。就拿承接活動來說,倘若當天已有預約無法接下,她們會直接請對方聯絡另外兩部餐車。
王淑貞聳聳肩說:“畢竟就我們三家,要互相照應嘛!”
(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