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母語科系今年起內部試行自主收生面試,在稍低于截分點的學生中發掘人才。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則對每一名候選學生進行面試,以更全面方式,在錄取階段達致師生雙向了解。
據了解,有意修讀國大馬來文系、南亞學系或中文系的學生,以往可能因整體成績未達標而不被錄取,但今年起招生處從截分點再下探,邀請有母語優勢的學生參加母語科系面試,再由文學院評估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後擇優錄取。
所謂母語優惠分,指的是國大對在A水准母語相關科目中取得好成績的文學暨社會科學院申請者,給予最多三分的加分。但是有可能的情況是,國大今年開始的內部嘗試,要求通過母語科系特別面試被文學院錄取的學生必須主修母語科系。
對比目前的政策,凡是通過母語優惠分計劃被錄取進入文學院就讀的學生,無須主修任何母語科系,只須承諾修讀至少七個用母語教學的單元( modules)課程。
細節還在進一步擬定中。
另一方面,南大在這個新學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課程在錄取學生時,會采納更全方位的評估標准,所提供的111項本科課程中,有40項在錄取學生時采取定性評估(qualitative assessment)方式,即不單看學術成績,而是讓入選申請者參加面試,接受更全面的評估。
人文學院中文系是采納定性評估的本科課程之一。
根據國大和南大的網站,國大文學暨社會科學院2018/19學年與母語相關科系所錄取成績最低10%學生的A水准成績爲BCC/B(三科H2,一科H1),南大人文學院中文系的則爲BCC/C。
不過現在新加坡的年輕人英文,真有待提高!戳下方視頻!
一直以來,比中國人更懂西方,比西方人更懂中國。”這是新加坡引以爲豪的優勢之一。然而,隨著世界格局和全球經濟發生一系列迅速而又深遠的變化,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面臨考驗和挑戰,培養更多的雙文化人才更是刻不容緩。
在11月19日舉行的第五屆通商中國獎頒獎典禮上,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指出,許多新加坡人都通曉華英兩種語文,對中西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可是,目前不少年輕的中國人也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中國以外也有數以百萬計的外國人在學華文。因此,新加坡要繼續培養精通雙語和雙文化的國人,保持新加坡的競爭優勢。
新加坡雙語政策的現狀是怎樣的?雙文化人才對新加坡的重要性又如何呢?
英語的地位不會被取代
作爲一個多元種族和文化的國家,新加坡有著特殊的曆史和國情。
雖然華人是新加坡第一大種族,法定國語是馬來語,可是無論是馬來語或華語,都不是各族都必須學習的第一語文。新加坡的第一語文是作爲行政語言、通用語言的英語。《聯合早報》評論員張從興指出,當年建國諸賢之所以決定以英語爲行政語言和通用語言,一方面是因爲英殖民地政府留下來的典章制度都是以英文書寫,同時英語也是國際通用的商業用語,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加上它並不是各族的語言,讓各族一起學習英語也不會觸及敏感的種族問題。
當今世界,英語是各種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通用語言,有分布極爲廣泛的使用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其地位很難被取代。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在《福布斯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英語成爲主要國際用語是曆史的結果。大英帝國先是通過17、18世紀的殖民化,然後是它在工業革命的領導地位,把英語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接著,美國的經濟優勢和政治領導讓英語成爲今天許多國家的第一或第二語文。要這些國家轉而使用其他語言,會是艱難和充滿問題的。李光耀繼續指出,華語很難取代英語成爲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華語雖然是最多人的母語,但使用者幾乎都在中國。並且,與字母文字不同,由象形字和表意字組成的漢字,對于世界上其他人來說太難掌握。
常被用來和新加坡做比較的香港,近來英語水平亮起了紅燈。一項最新公布的調查發現,香港人的整體英語水平今年在國際上的排名較去年大幅下降,甚至有被上海、北京超過的勢頭。對此,香港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指出,近年香港很多業務與中國大陸有關,普通話比英語更搶手。但是香港不能爲了背靠中國大陸而放棄國際市場,因爲香港作爲跨國公司進入大陸市場的跳板,應該吸引更加跨國公司來港,否則會被邊緣化,被上海超越。
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雖然強于香港人,但也不是高枕無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其中很多人從年幼時便接受英美教育。即便是留在中國國內的年輕人,也有很多英文不錯。在去年11月聯合早報舉行的國是論壇上,廣告人林少芬就表示,能說流利英語的中國年輕人,對本地雙文化人構成的競爭最爲激烈。
華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與英語相比,華語在新加坡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要大得多,但同時也擁有機遇。
盡管有雙語政策和講華語運動等爲助力,但不少人都感覺到,本地的華文水平呈現出日益低落的趨勢。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慶文在今年的一次講座中說,盡管政府積極強調學華文和認識中國的重要性,但年輕一代新加坡人似乎不太認同這一點。去年的國是論壇上,自由撰稿人林琬绯也在向李顯龍總理提問時表示,擔心新加坡正日趨英語單語化,並將失去多語的精彩。
放眼世界,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很多國家正在掀起“漢語熱”。隨著中國的崛起,歐美國家學習中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英國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就曾向澳洲人建議,將漢語列爲學校的必修課。馬丁·雅克指出,一個語言的地位取決于國家力量的支持,漢語遲早會成爲本區域與英語並駕齊驅的通用語,作爲中國近鄰,靠中國市場吃飯的澳洲人,沒有理由不學漢語。
對于馬丁·雅克的觀點,未必人人都認同,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曆史大趨勢。對于強大的中國,不是要不要與之打交道的問題,而是應該怎樣更好地打交道的問題,中文作爲交流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新加坡華人如果失去了本來擁有的優勢,反而讓洋人在未來的東西方交流中占了先機,那將是既可惜又可悲的。
在國是論壇上回答林琬绯的問題時,李顯龍總理說:“我不相信華語會在新加坡消失。”李總理解釋,新加坡與中國的交流深厚,因此許多本地人無論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將有機會用華語。
在《新加坡華語再生的契機》一文中,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終身榮譽教授郭振羽對新加坡的華語的未來給出了樂觀的判斷,他指出,當今影響華語和華文的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崛起,華文的地位和功能爲世界公認。在新加坡,固然有些自覺身受華文之苦的家長和子女,視華文華語爲毒蛇猛獸,但是也有更多的家長,注意到華語的重要性,將幼齡子女送到雙語幼兒園學習。郭振羽說,今日華語華文固然還是舉步維艱,但是已走過最黑暗坎坷的一段路,新加坡不會成爲一個純講英語的單語社會。
語言不等同于文化
對于任何一門語言來說,作爲交流媒介的工具屬性只是一部分,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才是真正博大精深之處。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事務處前主任許振義指出,雙語教育雖然對母語的普及作出貢獻,但語言的總體掌握水平卻出現了下降,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其母語水平能否應付工作,情況不容樂觀。國大中文系教授周清海也指出,語言能力的問題和文化的問題,是同等重要的。華語區的華文教材在文化方面也應有共同的內容,這樣才有利于華語區之間保留共同的文化認同,才有助于華語區之間的交際往來,也才有利于華語走向世界。
在2012年的“通商中國獎”頒獎禮上,建國總理李光耀曾說過:“雙語政策是簡單的,雙文化人才卻很難找到……所以,我希望新加坡能培養一批那樣的人,可以代表我們跟中國來往。” 他指出,新加坡華人與中國華人雖然有著相似語言背景,但彼此在語言涵義和深層文化方面卻有極大差異。新加坡人若要成爲雙文化人才,除了要了解華語這門語言,更可能需要長期住在中國,包括到中國念書和工作,才能了解中國真正文化。
多年前,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董事會時任主席胡以晨在談到華文教學時說,外部環境對雙文化人才的重視,使華文教學能適時抓住中國正在崛起的大趨勢,將課程設計得更有創意、更針對性、內容也更有水准。他指出,語言是工具、文化是思維,在充分掌握英文和華文溝通能力的基礎上,對東西方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才能在思維上也左右逢源,做到“兩腳踩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今年的通商中國青年獎,頒給了本地著名歌手林俊傑。他也是繼孫燕姿後,第二個獲頒此獎項的音樂人。副總理張志賢表示,希望林俊傑的成就能激發更多本地年輕人學習中文,同時促進新中兩國年輕一代的文化交流。孫燕姿、林俊傑在兩岸三地家喻戶曉,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金馬獎大放光芒,作家英培安的文學作品屢受肯定,這些都展現了新加坡的文化軟實力。南大郭振羽教授指出,在大中華文化圈中,新加坡雖處于邊緣,但並不缺席。
雙文化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21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隨著中國的崛起,很多專家和學者提出了諸如“G2”、“中美共治”這樣的觀點。新加坡雖然是小國,但作爲中西文化交彙的橋梁,在這個新時代裏其實大有可爲。
雙語雙文化的人才培養工作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時局變化之迅速、人才競爭之激烈、文化內涵之豐富,都時時提醒人們,要謙遜、好學、勤勉、拼搏。唯有如此,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