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現任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先生在國會上分享了,推行四年的“科目編班”制度的實驗成果,指出該計劃成果良好,也已經日趨成熟,能夠有效的取代現有的分流制度。至此,在新加坡實行了40余年的教育分流制度將走向曆史,“科目編班”制度于2024年全面取代現有的分流制度。而今年公立小學二年級在讀學生,將成爲新制度下的首批學生。
那麽什麽是“分流制” ,“科目編班”?未來對我們海外的國際學生又有什麽樣的影響?JJL將帶您全面了解“分流制”,“科目編班”特點,以及如何入讀新加坡公立中小學。
分流制
新加坡公立中小學“分流制”誕生于1980年。小學三年級會根據每個生的考試成績分爲:普通班、雙語班、單語言班等,中學方面則分爲:特快班,快捷班和普通班。這種分流的做法設立初衷則是:根據學生的個人的學習能力,進入到不同類型的學校和教育模式。
這項制度推行以來,就受到社會的關注甚至是抨擊。不少人認爲在小學分流會限制孩子的發展,讓孩子感到自卑。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新加坡教育制度一直都受到全球的認可,新加坡中小學生在閱讀,數理能力方面一直處于全球前三位。
科目編班
“科目編班”是指根據每個學生的強項選擇修讀難度較高的科目,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能力,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目前小學可選的科目僅限于:英文,母語,數學和科學四門。學校將按照學生長處和短處進行教學。
我們通過王乙康部長的舉例來看一下這種教育模式優勢。假設小明英文和科學成績很好,但是數學和母語不好,總分不會高按原有的分流制,只會進入一個普通的學術源流,所有科目都是按普通學術源流教學。學生自己會覺得被約束,貼上普通學術的標簽,不利于他的成長。
而科目編班下,雖然小明仍會按照小學畢業會考的成績,被教育部分到中學,但不會分流。他可以根據自己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學術科目。這項舉措的效果在于,因材施教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標簽效應。(摘自聯合早報王乙康:深化因材施教方針科目編班爲學生提供更“合身”教育)
改革優勢
新加坡教育制度受到全世界的認可,本次改革則是向“應試教育“進行顛覆式的創新,目的是鼓勵學生追求志向、發揮所長、去應對未來複雜多變的全球環境。這對每個學生都有非凡意義。中國學生在學科能力方面一直非常突出,如果盡早融入到創新的教育體制中,無疑是爲未來做好充分准備。
其次,這次改革是以“學生爲本“,充分讓每個個體發展自我個性。一系列的考試取消和分流,更多是在尊重和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和優勢。在沒有具體分數,排名等形式上的判斷,去充分地實現個人價值。所以,對于國內即將出國或未來出國的學生和家長們,尤其是有所”偏科“的學生,選擇新加坡留學,很有可能會有更好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