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廟宇建築的方方面面都特別講究,人們從不同角度望去,能看到不同細節。國家文物局推出以無人機拍攝和記錄本地著名華人廟宇特色的紀錄片,從高角度鳥瞰廟宇,讓國人有機會欣賞平時難以仔細觀察的建築細節。
這系列廟宇紀錄片上載至文物局YouTube頻道,第一部有關粵海清廟的短片已出爐,鳥瞰天福宮和玉皇宮的短片今天推出。
文物局文化遺産研究員陳昱宏指出,以無人機在高空拍攝廟宇,可讓人們以一個“非一般”的視角觀賞廟宇建築的特色。
就以天福宮爲例,航拍鏡頭能清楚展現天福宮三川殿、中庭、大殿和後殿組成的回型格局,還有左右兩側的崇文閣和玉皇宮。
詳細拍攝天福宮和粵海清廟屋脊上以瓷片拼砌而成的裝飾,還能發現福建人和潮州人在廟宇設計上的區別。
陳昱宏說:“潮州人把這種工藝稱爲嵌瓷,福建人則叫做剪粘。潮州人以制瓷聞名,做出來的人物和花卉鳥獸比較小巧,福建人的剪粘則比較大,各有特色。對一般訪客來說,在地面上看,它們的差別不大,但在空中拍攝就能看出區別。”
擅長研究華人廟宇的文史愛好者洪毅瀚(42歲,工程師)和尤祥瑞(64歲,電信工程師)參與了鳥瞰廟宇紀錄片的制作,提供有關廟宇建築與活動的資料。尤祥瑞透露,國人近年來對新加坡曆史文化更感興趣,他在面簿上設立介紹廟宇的社群,介紹活動資料,吸引了數千人加入。
洪毅瀚說,廟宇是人文場所,除了傳統的建築風格,還有相對配合的非物質文化。“希望文物局未來除了利用高科技記錄廟宇等傳統建築,也能拍攝慶祝活動,這樣就能體現廟宇超越曆史建築的價值,更完整地呈獻精彩的廟宇文化。”
除了廟宇,文物局推出的鳥瞰紀錄片系列,也拍攝了達哥打彎、科尼島,以及已在現代地圖中消失、三年前才重新被發現的花柏山蓄水池等地點。
近年來多次嘗試 以科技輔助文物研究
文物局助理局長(政策與社區)陳子宇說,文物局近年來多次嘗試使用科技輔助文物記錄與研究, 這包括在探究隧道等地形狹窄、不方便攜帶攝像機的地點時,使用谷歌眼鏡,方便邊行走邊拍攝。
“我們也在使用攝影測量(photogrammetry)技術記錄曆史建築的面貌。這個技術會從各角度拍攝非常高像素的照片,然後將照片合成相當精准的立體數碼模型,日後要進行修複工作時,能參考這些保存下來的數碼紀錄。”
除了文物局,市區重建局也使用無人機和攝影測量技術,記錄有關珍貴曆史建築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