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薇 報道
新加坡是全球第三大、亞洲最大外彙交易中心,近年來無論機構投資者或散戶逐年增加,流動交易平台使用率也明顯提高。
新加坡交易所(SGX)衍生産品部利率與外彙主管藍國聰表示,新加坡大多數的外彙交易是通過場外交易(Over-The-Counter,簡稱OTC)完成。
CMC Markets是本地大型差價合約和外彙交易商之一,客戶以散戶爲主。分析師楊燕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外彙交易越來越廣爲大衆接受,一個原因是手續費較低和訂單大小靈活。
以CMC Markets爲例,外彙交易無需手續費,交易成本僅是價差(spread)。常見的美元兌日元、歐元兌美元、澳元兌美元的價差,甚至低至0.7個基點(pip)。除了以上三個外彙組合,不少客戶也會交易新元兌美元。
輝立期貨(Phillip Futures)資深業務發展部經理溫慶華也表示,外彙交易量一直都穩健增長,2014年的同比更是勁揚61%。
公司2012年推出網上電子交易系統“POEMS”,2015年5月再推出面向外彙交易的FX365平台交易,一年多來FX365的使用率占62%。目前輝立期貨每三名客戶中,就有兩名使用流動平台進行交易。流動平台讓投資者無論在工作或休閑時,都能及時交易和留意走勢,因此非常受落。
楊燕也說:“新加坡投資者對于傳統的股票交易有豐富的經驗,這種經驗爲他們掌握外彙交易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民幣和印度盧比
外彙交易料提高
藍國聰表示,以機構投資者和大宗交易爲主的外彙期貨市場,在交易宗數和流通性方面都有所提高,主要因爲沒有隱藏成本、透明且流通性高。尤其在信譽良好交易所的支持下,投資者對外彙交易會更有信心。
藍國聰說:“在交易所進行外彙産品交易,對場外交易來說是一種互補,尤其許多銀行和機構的客戶會在場外市場進行大宗的外彙期貨交易 ,並用交易所産品如新交所的期貨作爲清算方案。”
新交所在2013年至2016年的外彙期貨日均成交量取得80.5倍增長,客戶主要包括大宗商品顧客、經紀、對沖基金、銀行、資産經理和私營交易公司等,最受歡迎的是印度盧比、岸外人民幣、新元和韓元。
美元兌人民幣期貨的日均交易量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增加3.5倍,印度盧比兌美元的日均交易量則在2013年至2016年增加150倍。
“中國和印度是亞洲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會繼續在區域經濟扮演重要角色。新加坡是一個以貿易爲主的國家,預料印度盧比和人民幣外彙交易量會持續增加。此外,新加坡作爲亞洲主要的貿易中心,我們也觀察到其他亞洲貨幣在新交所交易的需求有所增加,預料其他亞洲貨幣的配對範圍會更廣,新加坡將成爲對沖和外彙風險管理的中心。”
溫慶華指出,網上外彙交易廣告打出在短時間內賺錢的宣傳,對散戶具一定吸引力,但2015年的“瑞郎黑天鵝”事件也令外彙市場響醒警鍾。
當時瑞士央行突然宣布取消實施超過三年的瑞郎兌歐元上限准,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巨大震蕩,各大銀行蒙受數億美元虧損,數家外彙經紀商也因此倒閉。
他提醒道:“投資外彙要懂得斬倉止損。你可以在一次交易中蒙受損失,但不能賠掉全部資本。當一次交易開始面對虧損時,不要過于執著、拒絕離場。外彙是一種杠杆交易,如果勢不于你,有可能損失更多。建議保留資本,下次還有機會重新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