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新加坡“唐人街”是什麽樣子?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
新加坡肯定也不例外,曆經百年滄桑的牛車水誕生之初是什麽樣子?
在2020年將有幸看到它的過去…
新加坡獨立導演林少鵬繼去年口碑好的紀錄片《憶記新加坡河》後,在“2020年新加坡藝術周”放映最新紀錄片《回望牛車水》,通過葉暢芬(1903-1989)的攝影,最近逝世的畫家朱慶光(1931-2019),以及文化獎得主蔡名智和洪亞弟的油畫,也訪問健在的居民,回溯牛車水百年,尤其是1930至1980年代的演變。
(圖:來源自網絡)
文化獎攝影家葉暢芬拍攝的五六十年代牛車水的黑白照片,非常震撼!很少人下雨天會去拍照,葉暢芬是個例外,名作《風雨無阻》(1960)捕捉滂沱大雨中戴笠推車的景象,獲頒柏林傑出藝術獎…
(圖:來源自網絡)
林少鵬說:“藝術家是瘋狂的,葉暢芬就是,半夜在地鐵站倒下那一刹那,頸間還挂著相機。當天他到中國花園(裕華園)拍攝中秋節亮燈。爲了拍攝《第一次撒漁網》,葉暢芬淩晨5點租船出海,出海多次才拍到好的藝術效果。”
紀錄片訪問了早年跟隨“牛伯”葉暢芬等外出拍攝藝術照的攝影師何國堅(81歲),他在酒樓打雜工,業余玩相機,以及清潔工攝影師雷福勝(83歲)。
(圖:來源自網絡)
朱慶光無論多高齡,仍在創作。林少鵬去年10月拍攝朱慶光時,畫家中過風,用筆很慢,但仍在畫一幅寫意的綠色湖水油畫,可惜尚未完成就逝世,也看不到紀錄片的放映,令導演很難過。他說:“朱老師等不到,很可惜!陳楚智老師說的,畫家停了筆就是生命的結束。”
除了“死人巷”碩莪巷,朱慶光畫過牛車水的每一條街巷,1980年以後因爲生活氣息的消失而不再畫。
(圖:來源自網絡)
畫家反映民生艱苦的木刻版畫,也出現在紀錄片中。
在家或出遊時都在畫畫的畫家蔡明智(89歲),兒時住過牛車水同濟醫院一帶,油畫作品出現了街頭小孩好奇觀賞的流動戲院,小販叫賣,三幾紅頭巾勞作的景象,人物畫像尤其生動細膩。
洪亞弟(77歲)後期創作從油畫轉向亞克力,以半抽象化,比較隨意的筆觸去捕捉牛車水街道的風景。
(圖:來源自網絡)
林少鵬剪片時一度遇阻力,因爲一些畫家大多沒在牛車水生活,反觀老居民的訪談樸實,觸動人心。
牛車水的居民——紅頭巾在1970年代消失,導演在片裏示範紅頭巾戴法。他說,很多人以爲紅頭巾穿草鞋,其實是輪胎制成的鞋子。
他呼籲牛車水老居民前來看戲,出席講座。
林少鵬說:“牛車水還在,熱鬧繁忙,多了商業化,少了以前社團街坊的人情味,本土味也相差很遠。我認識的是現在的牛車水,跟以前攝影與油畫作品裏的牛車水相比,節日雖很相似,店鋪卻改變很大,一些古早行業也已消失。一排店鋪讓位給佛牙寺。現在的牛車水是Chinatown中國美食街,已經不是牛車水。新移民或可通過這部片子,看到不一樣的牛車水。”
(圖:來源自網絡)
附英文字幕的華語紀錄片《回望牛車水》從1月11日至13日、16日、17日、19日晚上7時與8時,在國家圖書館(100 Victoria St S188064)16樓放映,12日及16日晚上8時分別舉行學者作家陳志銳“寫實風格和牛車水的關系”和攝影師沙穎“葉暢芬時代後的牛車水攝影”講座。
回望牛車水主題展從1月11日至19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在國家圖書館8樓舉行。
紀錄片放映會也在1月14日、16日和18日下午2時30分及3時45分,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1 Straits Boulevard S018906)禮堂9樓舉行。
上述三天下午3時45分場分別舉行Q Framing Pte Ltd執行總裁葉國成“如何延續一張畫的壽命”,導演林少鵬與畫家洪亞弟對話會,以及醫生何乃強“我和牛車水”的講座。
放映會入場免費,但須訂位https://buytickets. at/memschinatown/328411。講座也免費入場。
回望牛車水寫生活動在1月18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12時30分,在直落亞逸廣場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