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sa
叻沙(馬來語:Laksa)是一道起源于南洋的面食料理,隨著時間的發展及料理的傳播,叻沙被不同的族群內化進他們的傳統飲食文化中,因此在馬來半島與馬來群島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叻沙,主要可以分成咖喱叻沙、亞參叻沙、東海岸叻沙和砂拉越叻沙這四種。
要說叻沙有多值得品嘗,其中亞參叻沙在2011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選爲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而咖喱叻沙則被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評選爲死前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
咖喱叻沙
使用椰奶咖喱湯頭,多搭配米粉、濑粉或黃面
亞參叻沙
使用魚湯湯頭,
其味道特色是又酸又辣
東海岸叻沙
奶白色的湯頭,是用魚湯搭配椰漿
砂拉越叻沙
湯頭是使用巴拉盞混合椰漿而成
不同地區的人口所稱的叻沙多指當地盛行的叻沙,在北馬一帶多爲亞參叻沙;中馬及南馬則是咖喱叻沙;東馬人的叻沙是指砂拉越叻沙。有時,即使在菜單上寫明了種類,但仍會因當地所接受的口味而調整味道,就比如北馬的亞參叻沙通常較酸甜,而中馬的亞參叻沙則通常偏鹹。
娘
惹
叻
沙
娘惹菜肴的烹饪講究中式多變的技巧,搭配南洋的香料制作的醬料。娘惹叻沙可以說是娘惹飲食文化的經典之作。中國內斂的烹饪與奔放的馬來料理碰撞在一起,結果迸發出奇異的火花。
叻沙鮮豔奪目、香味撲鼻,端一碗叻沙到面前,那香濃的椰香味及辛辣的辣椒味,馬上令精神爲之一震,食欲大開。送入口中,感覺麻辣,耳朵似乎在冒煙,額頭淌著豆大的汗珠,全身感覺溫熱,令人欲罷不能,一口接一口,直到整碗叻沙淌過五髒六腑爲止。可想而知,這道名肴爲何會令人神魂顛倒了。
烹調叻沙的細節繁瑣,傳統用舂手搗碎香料,然後用土鍋烹煮,這樣才是保有原汁原味的娘惹叻沙。吃完辛辣的叻沙之後,再嘗嘗椰香濃郁的娘惹糕點,用甘甜調和味蕾上的辛辣,那會是人間一大享受。
加
東
叻
沙
從槟城的羅望子風味叻沙到沙撈越類似咖喱的叻沙,新加坡的叻沙各種各樣。但是它們都沒有土生土長的加東叻沙有名。
加東,曾是茂密的椰子種植園,富裕的城市居民常來此地過周末,到了 20 世紀初期,這裏便發展成郊外住宅區。入住這個住宅區的主要是受英文教育的中産階級,包括土生華人和歐亞裔人。
加東叻沙最初是由住在加東地區的土生華人通過改良娘惹叻沙而發明的,同屬于咖喱叻沙一脈,其特征在于它的米粉:粗粉被切成短條,用勺子即可輕松享用。除此之外,椰漿分量濃重的叻沙湯,搭配口感彈牙的蝦、魚餅、鮮蛤,再撒上有畫龍點睛作用的咖喱葉,共同成就了聞名海內外的加東叻沙。
得益于特許經營和樂于進取的叻沙攤販對各種風味的借鑒,如此美味的加東叻沙從新加坡東部傳遍了全國各個角落。
328加東叻沙老店的故事
說到加東叻沙,在新加坡最著名的就要屬328加東叻沙了。對于328加東叻沙的創辦人林露茜,很多人都對她的一頭紅發印象深刻。林露茜認爲,紅色是好運的象征,而她當年之所以將叻沙攤取名“328”,也是順著廣東話中“生意發”的意思。
家住東海岸路附近的林露茜,在賣叻沙前是攤位助手。當時東海岸路49號的店裏已有一個叻沙攤,相當有名,跟加東叻沙的創始人“胡須叻沙”(Janggut) 有著淵源。在1998年,49號店的叻沙攤結束營業,林露茜便在機緣巧合下租下檔位,自己賣叻沙。然而當時的她並不會煮叻沙。爲此,她吃遍全島各地的叻沙攤,同時觀摩別家叻沙攤,最終鑽研出一套自己的食譜。
後來,因爲租約問題,328叻沙被迫變遷,搬到對面的51號,沒想到生意因此大受影響。林露茜回憶到,在那段期間,每天晚上都會倒掉大半賣不完的叻沙湯。如此撐了好幾年,直到開了216號分店,生意才穩定下來。
對于林露茜來說,煮叻沙的每一個步驟都決定叻沙好不好吃的關鍵,就連看似簡單的燙米粉,也要小心掌握。叻沙湯頭是以特制叻沙醬、蝦米、各種海鮮等熬成,分量比例都由她嚴格監控,無論哪間分行都確保所用的材料斤兩足夠。
東海岸路可以說是加東叻沙的發源地,曾被譽爲“叻沙一條街”,然而時光流轉,幾經變遷,現在卻也只剩下328加東叻沙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