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學者認爲,邀請有能力的素人上節目讓他們以草根角度呈現內容,廣播員願當綠葉配襯這些“主角”,會是不錯的嘗試,把草根的聲音自然引出來。
宋慧純 報道
新加坡報業控股將經營多一個華語電台。受訪傳媒學者認爲,如果這個新台在內容和定位上做得到具針對性,並能借助報業控股新聞業的專業和資源,從新聞資訊及社區課題的角度出發,邀請有能力的素人上節目展現草根性的內容,就有機會在本地華語電台之中異軍突起。
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前天宣布發出新電台執照,FM89.3和FM96.3兩個頻道的經營權都交給報業控股電台,兩個新電台料在12月開播。
新的華語電台將以50歲以上者爲服務對象,提供醫療保健和退休規劃等實用資訊,並與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旗下三家華文報《聯合早報》《聯合晚報》和《新明日報》進行內容上的合作,同時與星和(StarHub)以及社區組織合作制作節目。
新加坡新躍大學新躍中華學術中心主任符詩專博士受訪時指出,盡管一般時事資訊走向與現有華語電台內容或有重疊,但目前沒有華語電台從社區角度出發,專門服務50多歲到60多歲的聽衆,他們可能是職場老將或家庭主婦,所以還是可以做的。
“記者們平時都有在外采訪。如果能透過他們的人脈,找到一群華語語言能力強的素人,讓他們以草根角度呈現內容,廣播員願當綠葉配襯這些‘主角’,會是不錯的嘗試,把草根的聲音自然引出來。”
符詩專認爲,本地的華語電台多年來穩紮穩打,但風格沒有多大的轉變,而且聽衆群區分明確,真正相互競爭的沒幾個。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做的好的話就可以異軍突起。但我建議,電台在做行銷時可以從‘新中年’(new middle age)出發,把50歲及以上定位爲“新時代的中年”,不要把電台基調設定得垂垂老矣,同時在歌單上融入複古元素。”
研究華語廣播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石惠敏博士也認爲,只要在定位和內容上做到具針對性,開辟新空間,透過這類型的社區電台談論政策、優惠和措施,專爲這群人服務,其實是有市場機會的。
也是本地資深廣播人的石惠敏說:“未來聽華語廣播的人應該不會越來越少,只是可能比較少使用華文字,華語仍會變成華人之間的語言,促成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外國人也可能把這當成是學習中文的管道。”
她也指出:“50歲或以上並願意聽中文的聽衆可能會對電台要求更高。只要有對的人,對的策略,其實這一塊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我很高興有更多華語電台的誕生。”
聽衆希望新電台包含
潮流科技和社區資訊
除了新聞及資訊,受訪聽衆期待新華語電台有潮流、科技和社區方面的內容。
平時有聽本地華語廣播的吳文麗(53歲,自雇人士)說,除了資訊和國家大事,她希望聽到科技及旅遊方面的資訊,例如各國生活文化。
“我的侄兒侄女是年輕人,如果有潮流資訊,我們也比較有共同話題。此外,新加坡朝智慧國邁進,因此我也想接收到科技相關資訊。”
女兒已出嫁,平時獨居的林麗芳(60歲,退休人士)則認爲,社區資訊可以讓獨居者與社會接軌。
“有些人不懂得找節目,不會社交。節目如果能介紹社區活動,就可以去參加,這對他們很有幫助。”
新加坡報業控股目前經營的另一家華語電台是UFM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