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腦神經醫學院未來三年會在社區推行“中風者認知功能康複計劃”,預計每年惠及約2500名中風病人,幫助他們推遲或預防失智症。
從事保安業的黃先生(65歲)去年兩度中風後,開始變得健忘,同事甚至說他的工作態度變了,剛跟他說的事他很快就忘記。後來,他漸漸忘記員工的名字,以致員工覺得他不關心他們。
不僅如此,黃先生也開始忘記一些日常用品的名稱。有一次,太太要煎魚,他想跟她說要用“kuali”(镬)煎,卻想不起那個物件叫什麽。
實際上,自從中風以後,黃先生就患有失智症,他所經曆的失憶,妨礙了日常生活,是失智症患者要面對的一大難題。
所幸,他上月參加了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的一項試驗計劃,逐漸恢複認知能力,開始記得住東西了。
上述計劃的對象爲中風後有顯著認知障礙,但只有輕微體能障礙的人。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昨日宣布,未來三年會在社區推行這項“中風者認知功能康複計劃”,預計每年惠及約2500名中風病人,旨在幫助他們推遲或預防失智症。
學院擬在社區設六七家中心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納根德蘭副教授(Nagaendran Kandiah)在第五屆國際神經認知討論會現場受訪時說,學院正在物色適合的社區合作夥伴,在社區設立六七家中心,實行這項計劃。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5月會展開第二個試驗計劃,並准備在今年第三季先設立至少一兩家中心。
納根德蘭指出,中風病人容易患有失智症。根據學院的研究,在中風的六個月內,36.7%的病人出現認知障礙,包括失智症。中風一年後,出現認知障礙者的比例則增至51.5%。
納根德蘭說:“在亞洲,失智症患者的中風屬于‘小血管中風’。小血管中風不會導致身體無力,卻會導致失智。
每年平均6000人中風入院
“這是因爲它會影響腦裏的蛋白質,如澱粉體(amyloid)和濤(tau)。澱粉體與濤蛋白會導致腦細胞死亡,影響記憶。”
他說,新加坡每年平均有6000人因中風入院。
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昨日在國際神經認知討論會上致詞時說:“我們會努力爲失智症病人提供他們所需的護理,但同樣重要的是提高公衆對失智症的認識,以及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
按中風者認知功能康複計劃,參與者須是過去一年內中風的病人,每周參與一次活動,爲期六周,活動內容與記憶和行爲能力有關。參與計劃的收費爲150元。
其中一位負責人、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神經內科高級心理學家伊夫琳(Eveline Silva)受訪時說,參與者會獲得日常保健方面的建議,如做一些簡單的運動、調整睡眠,以及吃健康的食物。
該計劃的職員也會教參與者如何鍛煉記憶力,包括利用筆記本與手機記錄該做的事情、該去的地方。
黃先生昨日受訪時說,職員教他如何使用組塊法(chunking)增強記憶力。
例如,若要記得自己將受訪,他得先記住地點,再記得去那裏的目的,然後把兩組信息合並起來,湊出他要受訪這件事。
“就像組裝一輛火車一樣,記憶裏須存在所有的‘車廂’,才能組成整輛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