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去西安旅行的人,最常看見的西安標志性的建築是什麽的話,相信大多數遊客給出的答案都是鍾樓。位于西安市市中心位置的西安,也被網友戲稱爲“釘子戶”,位列城市最繁華的街道中心,所有來往的車輛都需要繞行,西安城市中幾乎所有熱門的旅遊線路的公交車都會經過這裏,也因此鍾樓成爲了西安這座古城的標志性建築,也成爲每一個去西安旅行的遊客最常見到的標志性建築。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們去西安旅行多次路過鍾樓,登鍾樓的遊客卻不是很多,關于鍾樓的故事也知道的甚少,其實鍾樓有很多的故事,還有一個關于它和春晚的故事,和我們辭舊迎新息息相關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麽嗎?
西安鍾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所有來到西安的人,肯定都會必須來到這個景點,因爲鍾樓位于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彙處,可以說是西安古城牆的中心,其實當初一開始鍾樓的位置並不在這裏,而是明洪武十七年建在今天的廣濟街口,直到明萬曆十年才整體遷移到這裏,它是我國現存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建築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鍾樓。
關于西安鍾樓爲什麽要東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相傳明萬曆年間,關中發生大地震,居民死傷無數,時任長安知府認爲發生如此天災,必有妖怪作祟,于是便請來長安城久負盛名的迎祥觀的老道士高承之來商議此事。高承之告訴知府,上古“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時候,海水向東流去,這才有了關中平原,但有一條不願離去的大鳌魚,用嘴在平原下鑿了一條地下河,把自己隱藏其中,地震則是由于大鳌魚遊到地表的河口呼吸空氣,噴沙擊浪所致。只需把鍾樓東遷半裏,鎮壓住大鳌魚,地動必然消除。于是知府便命令全城鐵匠趕制一條百丈長的鐵鏈,准備降鳌建樓。士兵用刨開地面,見下面有一深井,突然井內水柱噴湧,只見一鳌魚頭伸出井外。老道用寶劍鎮住鳌魚,士兵們用鐵鏈將其鎖住沉入河底,鐵鏈的另一端則壓在箍住河口的大鐵圈下面。知府隨命五千工匠,夜以繼日趕修種樓,自此鍾樓巍然屹立,大鳌魚被鎮壓在河底,再也沒有地動災害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地震並不是大鳌魚引起的。西安鍾樓遷移的真正目的,也並不是爲了鎮壓大鳌魚,而是爲了使鍾樓始終處于城市交通的地理中心位置。古時擊鍾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鍾暮鼓”之稱。將鍾樓遷移至古城牆中心的要道上,不僅方便報警報時,更體現了古人對待時間的重視程度。據《鍾樓碑》文記載,鍾樓遷移,除了樓底基座是新建的以外,基座以上的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拆過來組建的。在當時的16世紀完成這樣一個特殊工程,可見古時的匠人們是有多麽高深的智慧和多精密的技法。
既然叫“鍾樓”,那肯定要介紹一下樓裏的“鍾”了。西安鍾樓的西北角懸挂的大鍾名爲“景雲鍾”,因鑄成于唐景雲二年,故而得名。景雲鍾高二米,直徑達一點五米,重達萬斤,唐睿宗李旦親自爲其撰書銘文,鍾身鶴飛龍翔,鍾鳴聲揚數十裏。不過我們現在所見的景雲鍾是後來西安市按照1∶1的比例仿制的,因爲安史之亂時鍾樓被毀,原景雲鍾也被廢棄不用,鍾樓東遷後原景雲鍾卻怎麽也敲不響了,無奈之余只好仿制一口鐵鍾,懸挂于鍾樓之上。仿制的景雲鍾外觀與原鍾近似,通高2.45米,鍾裙外徑1.65米,重6.5噸,紋飾、銘文酷似原鍾,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鍾媲美。
對于鍾樓景雲鍾的鍾聲,對于一個中華兒女來說都是相當熟悉的,只是大家很少會知道原來我們聽到的每年春晚禮的“新年鍾聲”是來自它的聲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對景雲鍾進行錄音,每年春晚辭舊迎新的“新年鍾聲”就是景雲鍾的鍾聲,鍾樓景雲鍾的鍾聲也陪伴著每一個中華兒女在每一個春節團圓的時刻,辭舊迎新的時刻。在2000年景雲鍾還登上過中國郵票,被譽爲“天下第一名鍾”。現在的景雲鍾已不再有報時的功用,但是逢年過節依然會被敲響,祈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