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古人一开始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高大上的电子支付,刚开始古人讲究以物换物,后来就出现了贝币。也就是说将贝壳当作以物换物的中介,有多少贝壳就换取多少等价值的货物。
经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某些财大气粗的公子哥,随便一挥霍就是几千两,几万两银子,给人的感觉好像不值钱一样,但是相对百姓来说,有时候几个铜板就可以让他们一家子过上一阵时间。很多人会好奇古代的银子,一两到底能买多少东西?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银两价值都有差异,但是作为一个农耕国家,用大米衡量银两的价值,应该是相对标准的。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大米二石,相当于377.6斤,按照我们现在一斤大米3-4元,以中间价3.5元换算,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1321元。
在唐朝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的鼎盛的王朝,人们安居乐业,物资丰富,那个时候的大米还是比较便宜的,大概一两银子能够买到两百斗大米,当时的1000文钱等于一两银子。而当时的一两银子也就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000人民币,这个价格还是非常的高的。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一两银子只能买到700斤大米;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380斤大米,约等于人民币700元,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两银子能到的大米只有140斤而已,折合人民币才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