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上至芯片、屏幕,下至螺絲釘、按鍵,中國手機供應鏈已經能完全實現自給,僅用國産零部件,就可以組裝出一部功能先進、性能強大的智能手機。
出品:騰訊科技&魔鐵的世界
作者:魔鐵
(本文由騰訊科技與魔鐵的世界聯合出品,同步首發騰訊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全文共3500字,完全閱讀需5分鍾。)
【編者按】近期撩動消費電子界的新聞,莫過于富士康印度50億美元建廠計劃停擺的消息。數年前,富士康即開始實施海外建廠計劃,迄今已在全球布局上百家子公司和機構。
富士康的事業興于中國,而海外建廠計劃有規避中國人工成本上漲和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帶來風險的考慮,但從實際落地情況看,富士康的計劃是打了不少折的。
那麽,到底有哪些因素影響到富士康海外建廠計劃,使其在海外轉了一圈,又不得不將業務重心放在中國?
以下爲文章正文內容:
作爲世界代工巨頭、蘋果公司的主要合作夥伴,富士康的一舉一動足以牽動各界神經。2020年1月7日,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工業部長蘇巴什.德賽稱,與富士康合作建立電子産品制造工廠的50億美元計劃已經取消。
這不是富士康第一次海外建廠受挫。
早在2015年,富士康就關閉了在印度欽奈德分廠,遣散1306名工人。同年,終止在印尼的10億美元投資計劃,2017年裁員並降低巴西分廠産能,201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項目也傳出停擺消息。
印度本土手機品牌的尴尬
現任小米集團公司副總裁、兼紅米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在進入雷軍麾下之前,曾是金立手機總裁。鮮爲人知的是,盧偉冰在印度有一個相識17年的老朋友阿溫德(Arvind Vohra),他和盧偉冰年紀相仿,1999年兩人曾同在康佳工作,志趣相投。
盧偉冰每次去印度,再忙也要和阿溫德見面聊一聊。金立後來進軍印度時,阿溫德成爲金立在印度地區的主管。
加入金立之前,阿溫德是印度本土手機品牌Wynncom的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Wynncom雖然是印度品牌,卻由中國工廠代工生産。阿溫德一直希望Wynncom能實現印度制造,但其他合夥人認爲中國工廠代工的成本顯著低于印度本土制造,質量還好,于是拒絕了他的意見。由于意見不合,阿溫德出走,加入金立。
那麽,7年已經過去,加上印度政府的政策驅使,阿溫德期待的印度制造手機情況如何呢?
無獨有偶,富士康在巴西的工廠開工前,媒體預測其生産的iPad或iPhone由于沒有了超過60%的關稅,價格將最低降低30%,實際卻讓人大跌眼鏡,不僅比美國售價高了將近1倍,甚至連按時發售都做不到。
在供應鏈的成熟完善方面,印度和巴西甚至比不過東南亞的越南,和中國更是無法相比。
近20年錘煉
一個行業的供應鏈的成熟完善,既離不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做支撐,也需要花時間去錘煉。中國的消費電子供應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其實是經過了19年錘煉的結果。
2003年以前,國産手機基本沒有自己的供應鏈。當時,歐美、日本和韓國才是手機牌桌上的玩家,各自擁有強大的供應鏈,中國廠家連龍套都算不上,最早的國産手機波導甚至是進口整機再貼上波導的標簽出售,所謂的工廠不過是貼標簽作坊。
當時國産供應鏈孱弱到何種程度?開模、注塑、膠粘等最基本的零部件制造環節,都無法完成,需要去韓國訂購。手機設計方案也得從日本、韓國購買。
2004年轉機來了,聯發科推出芯片交鑰匙方案,大大壓低了手機行業的進入門檻,山寨機一夜興起,加上國外手機品牌開始向中國轉移供應鏈,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一頭沖進手機供應鏈淘金,國産零部件産業不僅完成從0到1的積累,還迅速開啓替代外資模式:
- 深圳做收音機和MP3的廠商開始搶占被韓國把持的注塑市場;
- 溫州人一步步打入電池、喇叭線、數據線、攝像頭等領域;
- 中國開始出現專業的手機方案設計公司,國産手機從日韓購買方案的時代結束;
2007年,中國手機供應鏈又迎來了一波大爆發。
一方面,2007年10月取消手機牌照核准制,任何有生産制造能力的企業都可以生産制造手機;另一方面,工信部將國産手機准入注冊資金從2億元下調到2000萬元。
兩大政策一出,整個手機市場的活力被激發,此前的山寨手機開始謀求“轉正”,紛紛轉型做自有品牌,聯想、華爲、中興等實力雄厚的企業開始進入手機行業。國産手機的這一波浪潮,直接帶動國産供應鏈企業乘勢而起。在後來3G、4G手機換機潮的推波助瀾下,中國的手機供應鏈逐步完善、加強,並坐到全球牌桌前。
十多年前,手機的成本大件包括金屬外殼、主芯片、屏幕、攝像頭等,主要都被國外廠商賺走了,到2015年時,中國廠商已經能從中賺到70%,到現在,上至芯片、屏幕,下至螺絲釘、按鍵,中國手機供應鏈已經能完全實現自給,僅用國産零部件,就可以組裝出一部功能先進、性能強大的智能手機。
富士康被黏住了
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消費電子供應鏈要達到中國現有的高度,還需要花時間走很長的路,而且支離破碎的供應鏈還被總體較差的基礎設施、效率低下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拖累。印度的基礎設施相對于南亞已經較爲發達,但和中國比仍然較差,不僅高速公路覆蓋率和質量難以令人滿意,而且由于土地私有,公路鐵路的建設也挑戰重重。印度政府計劃在2020年前新建鐵路2.5萬公裏,結果5年(2006——2011)只新建了1750公裏。
世界銀行2016年公布的營商環境排名中,在衡量行政效率的開辦企業、獲得建築許可和獲得電力的情況三個指標上,印度和前沿的距離分別爲71.59%、34.62%和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