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早已經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也不知道從何時起,人們心中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中的這個“長城”成爲了北京八達嶺長城的代名詞,甚至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長城”存在了。其實在浙江也有一座長城,它深藏在江南水鄉之中,它始建于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在隋唐時期又經過了大範圍的擴建,全長6000余米,即使屢遭戰火的摧毀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依然完好的保存現有5000余米的古城牆,她是被譽爲“江南八達嶺”的江南古長城——台州府城牆。
台州府城牆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臨海。臨海自唐武德四年始置台州,此後,台州的州、路、府治所均設臨海,是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蘊、江南名城秀麗山水的曆史文化古城,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台州府城牆,又稱“江南長城”,它始建于東晉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後與隋唐擴唐時期擴建,真正的定型于宋代,在明清兩代完善,全長6000余米,現存超過5000余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岩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台州府城牆的構造獨特,形制相當規範,保存也是目前國內長城中較爲完好一座,實屬國內比較罕見的。更是在2001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更是被中國古建築專家、長城學會原名譽會長羅哲文先生贊譽爲包括北京八達嶺長城在內的國內多處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先天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臨海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台州府城牆的修建具有軍事防禦的功能。在北宋之前,台州府城牆的修建主要是以軍事防禦爲目的地,其城牆形式依山就勢,並根據防倭的軍事要求,利用當地的自然地理特點進行城防城牆的修建。高度達到7米的城牆,城門上方建設用以防禦和眺望的城樓,爲了圍剿攻向城門的敵軍設置的甕城,利用天然的河流靈江修建的護城河等等,都是爲了強化了這座“江南長城”的防禦功能。
在曆史上,臨海更是遭受過多次重大洪澇災害,台州府城牆起到了重大的防洪功能,特大洪水災害也讓台州府城牆遭遇過摧毀性的破壞。在北宋慶曆年間,一場特大暴雨引發了特大洪水沖毀了台州府城牆,時任知州彭思雨修複城牆,在原先城牆的基礎上加大加固,更加強化了城牆的防汛功能,把原有的夯土牆外包上青磚用來增強穩固性和剛度,城牆的西南臨水的一面用條石砌築加固了城牆,強化了防靈江洪水的能力。後來曆任很多知州都有在加固增穩城牆,護一方百姓安居樂業。
在當代,我們所能看到的至今依然較爲完好保存下來的一些古城牆,多數都是修建或者是重建于明清兩朝時期,包括被譽爲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裏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北京八達嶺長城也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但是台州府城牆它可以被認爲是北宋時代的定型下來的古長城,它的曆史更悠久。
步上堅固的石階,護城河靈江在耳旁流淌,四周崇山峻嶺,古木參天,宛如一條巨龍蜿蜒在山中的台州府城牆,飽經上千年的曆史風霜仍顯得剛強堅毅。行走在台州府古城牆,青磚上是厚重的曆史痕迹,“金戈鐵馬,往事如雲”、“風雨雷電,喜怒無常”,它依然如固,守著一座城,護著一方百姓。它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它也是這裏上千年曆史的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