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
成財
每周講解買賣股票和投資産品事項,分享投資小貼士。
吳協龍 報道
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的業績表現和財務狀況,投資者須詳閱公司的損益表和資産負債表。不過,投資者該如何解讀公司財報中的種種盈利數字?稅前盈利和稅後盈利有何區別?證券分析師常用的EBIT或EBITDA又有什麽含義?
簡單來說,毛利(gross profit)是指公司營業額減去銷售成本後的盈利,而毛利減去營業費用即得出營業盈利(operating profit)。稅前盈利(profit before tax)則指在所得稅上繳前的盈利,即企業的營業收入扣除成本費用以及流轉稅後的盈利。
淨利(net profit)是指在盈利總額中按規定交納所得稅後,公司的盈利留存,一般也稱爲稅後盈利。淨利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淨利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淨利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息稅前盈利(EBIT)和息稅折攤前盈利(EBITDA)是資本市場上投資者比較重視的兩個指標,EBIT主要用來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EBITDA則主要用于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産生現金流的能力。
息稅前盈利的英文全稱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顧名思義就是企業在扣除利息和所得稅前的盈利。
EBIT通過剔除所得稅和利息,讓投資者在評估企業盈利能力時,不會被所得稅率和融資成本等影響,從而更直接地在不同資本結構下進行分析。EBIT與淨利的主要區別就在于剔除了資本結構和所得稅政策的影響。這樣一來,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之間,無論所在地的所得稅率有多大差異,或是資本結構有多大的差異,都能按EBIT這類指標來更爲准確地比較盈利能力;而同一企業在分析不同時期盈利能力變化時,使用EBIT也較淨利更具可比性。
息稅折攤前盈利(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簡稱EBITDA),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盈利。
換言之,息稅折攤前盈利只涵蓋了企業的營收,並扣除營業成本,籠統而言就是一家企業的運營盈利。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因爲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産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者更關注的當期現金支出。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盈利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直觀地看到對于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
EBITDA也經常被拿來與企業現金流進行比較,因爲它對淨利加入了兩個對現金沒有任何影響的主要費用項目——折舊和攤銷。然而,由于並沒有考慮補充營運資金以及重置設備的現金需求,因此投資者不能就此簡單地將EBITDA與現金流對等;唯有配合其他衡量指標,EBITDA呈現出的財務狀況才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