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房地産特輯
黃顯洋/文
去年執行共管公寓(Executive Condominium,簡稱EC)表現亮眼,共售出3999個單位,成交量同比上揚57%,高于2015年賣出的2550個單位。銷量大增的部分原因是受私宅買氣提振,買家普遍認爲私宅價格已趨穩而重回市場。去年銷量最佳的兩個EC項目是萬樂軒(Wandervale)和萬寶園(Treasure Crest),共售出1001個單位。
EC是爲想要提升至私宅生活環境的“夾心層”而設,因此售價一般比私人公寓低,並可享有購屋津貼。不過,購買EC是否爲穩賺不賠的投資?
執行共管公寓的特點
EC是介于組屋和私宅之間的一種混合式住宅。它和普通公寓一樣,由私人發展商設計及建造,但設有購買條件和轉售限制。例如,買家必須組成核心家庭,成員包括至少兩名新加坡公民,或是一名新加坡公民和一名永久居民,而家庭收入頂限爲1萬4000元。
EC屋主必須在住滿五年的最低居住年限(MOP)後,才能在公開市場上將房子賣給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並在十年後即項目完全私有化後,才能賣給外國人。另外,首次購屋者可享有高達3萬元的房屋津貼。
因此,新EC的售價一般比私人公寓低。目前,EC和大衆私宅之間的價差介于20%至25%,一旦達到五年最低居住年限或是全面私有化後,EC和大衆私宅之間的價差可分別縮小至約5%至9%。
並非所有EC投資有收益
我國政府至今總共推出63個EC項目,其中23個EC項目已達到五年最低居住年限,並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我們對它們的發售價格和轉售價格(即EC竣工後五年和十年的價格)進行分析,從中得出盈虧的平均金額。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只側重分析EC每平方英尺的價格,並未把房屋津貼或其他費用計算在內。
分析結果顯示,並非所有EC項目的投資都必定取得收益。雖然EC和私宅之間存有價差,但如果買家是在樓市高峰期進場,仍可能會蒙受虧損。
首批在1996年至1999年推出市場的EC,情況即是如此。在經曆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科技股泡沫破裂及沙斯疫情等事件後,2004年至2005年期間的私宅價格仍比1996年的樓市高峰期低了35%至38%。
不過,接下來在2001年至2005年樓市低迷時期推出的EC項目,情況則好轉許多。不少屋主在達到五年最低居住年限後,趁2006年樓市好轉脫售房子而大有斬獲。
長期而言,在竣工十年後,所有EC項目的投資都取得收益。但投資者須注意,EC的轉售價格與整體私宅價格息息相關,EC與私宅之間的價差並不能保證EC項目的投資一定有利可圖。
基于EC的售價較低,因此盈虧情況一般都比私宅來得好。讓我們比較同在1998年推出、並于2000年竣工的EC項目悠美苑(Yew Mei Green)和私人公寓麗晶林(Regent Grove)。悠美苑的許多第一手買家在2005年達到五年的最低居住年限,而若比較兩者在2005年至2010年的盈虧情況,不難發現悠美苑每年的表現都優于麗晶林。
EC供應有限
自1996年EC計劃推出以來,EC市場整體來說表現不俗,大多數EC項目都能在兩年內售出。去年初,市場對EC的前景感到擔憂,這是因爲未售出的EC單位攀升至4007個,創下曆來新高。不過,EC銷量很快開始複蘇,目前已推出市場但未售出的單位已回落至2088個。
如今,大多數在2015年或以前推出的EC項目幾乎都已售罄。其他未售出的單位大多是位于我國北部的幾個EC項目。
與私宅不同的是,EC的供應有限,新EC地段的唯一來源是政府售地計劃(GLS)。在上兩輪政府售地計劃的正選名單上,並沒有任何新的EC地段。由于標得新EC地段的發展商只能在標得地段的15個月後,才能夠把項目推出市場銷售,這意味著今年EC市場將出現供應短缺。今年預計只有兩三個新EC項目推出市場,少過去年的五個。
此外,EC也間接從政府最近的兩項房地産調整措施中受益,即購買轉售組屋可獲得更高的公積金購屋津貼,以及調低賣方印花稅。公積金購屋津貼增加將使轉售組屋市場進一步趨穩,讓更多組屋提升者考慮購買EC。
同樣地,雖然調低賣方印花稅與EC市場並沒有直接關系,但由于EC與私宅市場的關系緊密,私宅市場的買氣改善將對EC市場産生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
盡管如此,推動EC需求的主要還是EC與郊區私宅的價差十分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每平方英尺價差已從1996年的約259元,增至2016年的400元。雖然價差擴大可部分歸因于新項目的地理位置,但其價差過大已不容忽視。由于EC的售價較低,並可享有房屋津貼,因此具備更高資本增長潛力。
總的來說,基于EC與大衆私宅之間的價格差距相當大,而且購買EC可獲購屋津貼,因此對買房自住的買家來說,EC仍極具吸引力。由于供應有限,EC的需求預計會保持強勁,而一直持觀望態度的潛在買家將發現他們的選擇會越來越少。
本文作者是橙易産業(Orange Tee)研究與咨詢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