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衆沿著加冷河從碧山—宏茂橋公園騎車前往市區,途中會遇到各種“障礙”,例如在一些交界處,騎士得下車推車過馬路,一些地點則得扛腳踏車上下人行天橋,甚至需要繞道才能回到加冷河畔。
配合加冷河重新發展,政府有意在河道沿岸地區增建四條新的地下通道,並在兩個地點增設腳踏車和人行過道,未來公衆在加冷河畔騎行將暢通無阻。
市區重建局上月底公布加冷河重新發展概念,包括改善沿岸的腳踏車道網絡,當局昨天進一步分享擬議中的方案,以及背後考量。
目前公衆沿著加冷河從碧山—宏茂橋公園騎車前往市區,經過中央高速公路(CTE)、泛島高速公路(PIE)、實龍崗路、明地米亞路、加冷峇魯、文慶路上段和沈氏大道等地時,就會遇到各種“障礙”。
例如在一些交界處,騎士得下車推車過馬路,一些地點則得扛腳踏車上下人行天橋,甚至需要繞道才能回到加冷河畔。
市建局專業發展署執行建築師陳思賢說,加冷河與PIE的交界處“最具挑戰”,有16條車道“切割”加冷河,目前公衆要過這個交界處得上下走130多級階梯。
根據初步方案,這個地點將興建一座新的螺旋天橋,那裏也會設一條新的地下通道,方便公衆在下天橋後重新回到加冷河畔。
螺旋天橋的坡度會精心計算,比如每上坡幾米,就會有一段平路,確保騎行時不那麽費力。天橋的弧形設計也能避開蒙士頓巷(Moonstone Lane)的住宅,避免新天橋影響居民的生活。
此外,加冷河與加冷峇魯、文慶路上段和沈氏大道的交界處,將興建新的地下通道,讓騎士暢通前行。
市建局也擬議,在加冷河與實龍崗路和明地米亞路的交界處,分別安裝紅綠燈,開辟腳踏車和人行過道。
陳思賢指出,市建局在研究如何改善各個交界處的銜接性時,會考慮地下通道、天橋、路面過道等選項,尋找適合當地環境和符合經濟效益的方案,也要確保公衆使用起來安全、方便。
他舉例,實龍崗路和明地米亞路的地底下有電纜、水管、煤氣管等設施,若要建造地下通道,工程將非常困難,因此開辟路面過道更加理想。
另外,當局有意翻新加冷河與CTE交界處的地下通道,讓通道高度增加一米,再增添休息處讓騎士和行人歇腳。
加冷河兩岸的兩公裏內目前約有80萬個居民,整個地段未來20年裏,可興建多達10萬個新的住宅單位。
腳踏車愛好者:螺旋天橋可改善加冷河畔騎行體驗
腳踏車愛好者林永裕(40歲,研究員)偶爾會從德普路住家出發,騎車北上到宏茂橋等地找朋友。
他說:“騎士從南往北騎行目前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沿著羅尼路,但得在馬路上騎行,比較危險;一條沿著加冷河,但沿途‘障礙’太多,特別是PIE交界處的人行天橋,有點讓人掃興。”
他認爲螺旋天橋建成後可大大改善加冷河畔的騎行體驗。林永裕說:“目前烏魯班丹公園連道在來到亞逸拉惹高速公路(AYE)時,也有這樣的天橋設計,但使用率不高。加冷河沿岸居民衆多,未來PIE上的這座天橋使用者相信有很多。”
公衆可上網提出建議
市建局正在就如何加強加冷河沿岸銜接性,以及整個加冷河重新發展概念收集公衆反饋,之後將進一步研究和調整,才逐步落實改善方案。
公衆可從現在起到5月2日,到麥士威路市建局中心參觀加冷河重新發展概念展覽,也可上網ura.sg/kallangriver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