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生表示,科技快速發展,並不表示科技會越來越複雜。相反地,科技發展得越快,將來會越容易上手。另外,隨著經濟轉型,員工需要不斷進修,掌握新科技,才能在就業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陳勁禾 報道
科技日新月異,工作內容不斷改變,中途轉行的熟齡員工除了得與年輕求職者競爭,還得跟上科技的步伐。
人力部長林瑞生說,雖然科技發展的速度可能讓人應接不暇,但他希望國人不要畏懼科技,而是把它視爲提升工作素質的一種方法。
林瑞生本周二(11日)出席人民協會舉辦的一場咖啡座談會,同基層領袖分享新經濟環境下勞動市場未來趨勢,以及政府推出的各項就業援助措施。
他在回答與會者提問時說:“科技快速發展,並不表示科技會越來越複雜。相反地,科技發展得越快,將來會越容易上手。”
他舉例說,現在學用智能手機比以前學用電腦容易,可見科技的進步已讓它的應用大衆化。
林瑞生指出,工作內容因爲科技進步而改變,掌握科技有助提高個人的就業機會。
他說,以往新加坡人常羨慕日本的終身就業制,畢業後加入一家企業,一直做到退休爲止;如今新加坡也屬于終身事業制,員工長年累月在一個行業中打拼,但可效勞于不同雇主;但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每個行業都會經曆巨大改變,將來國人預料會從事多種行業,效勞多個雇主。
他以銀行業爲例說,一些在銀行業工作數十年的員工一旦被裁,就發現無法重返銀行業。
“消費金融開始走下坡,數碼銀行、數碼交易、網絡安全和數據分析正在崛起。以前做消費金融,你的銀行經驗很豐富,但科技技能不強。現在相反,要做數碼銀行,你的科技技能要很強,金融知識的要求相對較低。”
林瑞生說,面對這種現象,失業者通常有兩種應對方式:有些人會回到課堂,學習科技技能,有些人則選擇轉行。
另外,隨著經濟轉型,科技在提高生産力上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員工需要不斷進修,掌握新科技,才能在就業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林瑞生指出,求職者經常因缺乏所需的技能,或工資不符合期許,而無法成功受聘,即所謂工作錯配。
提高生産力是生存之道
爲避免結構性失業,在勞動市場中,工作與求職者必須匹配。他說:“所謂的結構性失業就是有工作、有工友,但工友無法勝任工作,工作無法吸引工友,這是最頭痛的問題。國家經濟越發達,就會面對更大的結構性問題。”
因此,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見表),彌補雇主與員工在技能或工資要求上的落差,如薪金資助、課程費用津貼、培訓津貼,以及留職獎勵等。
林瑞生也強調,未來經濟增長不能單靠增加勞動人口來推動,提高生産力才是生存之道。
隨著人口老化,加上引進的外籍員工減少,本地勞動人口增幅會不斷縮小,預料于2025年至2030年間停止增長。
林瑞生說,以往“勞動人口增長4%,就算生産力沒有增長,經濟也會增長4%”,但“4 + 0 = 4”的模式已行不通。
新加坡經濟未來須改爲“1 + 2 = 3”的模式,即勞動人口增長1%,生産力增長2%,推動經濟增長3%。
林瑞生指出,雇主必須改變思維與作業模式,利用科技提高生産力。同時,如果員工願意接受培訓,從事高增值工作,薪金也會相應提高,進而提高員工的生活水平。
約150名基層領袖和義工出席了座談會。人力部政務部長陳振泉、全國職工總會就業與職能培訓中心總裁陳財喜,以及勞動力發展局局長陳俊祥也到場同與會者對話。
老板態度開明
申請人力有求必應
林瑞生說,人力部以往與商家的合作好比快速公路,提出人力方面的申請都相當容易通過。
“現在我們不再是一條快速公路,只是一條路。路上有交通燈,交通燈分紅橙綠,只有態度開明的老板才能走‘特快通道’,我們對這些老板會有求必應。”
他以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爲例說,這家公司在本地設立辦事處,引進外地專才培養本地人才,使本地人才青出于藍,能管理全球業務,在國際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這種公司做得越好,對新加坡經濟和本地員工越有利,這種老板我很喜歡。”
沒有特別進步作業方式的一般雇主走橙色的“普通通道”,而不公平對待員工、尤其是對本地員工有偏見的雇主則得走紅色的“特慢通道”。
外籍與本地員工
須相輔相成
林瑞生說:“這麽做不是要爲難他們,而是我們必須懂得珍惜人力資源。將來的員工會越來越難找,我們得求質不求量。”
我國勞動人口中,本地人對外國人的比例是二比一。林瑞生說,如果每家企業都用外籍員工取代本地員工,“三分之二加三分之一會少于一”,被取代的本地人會因此失業。
反之,如果引進的外籍員工有助于提升本地員工的素質,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三分之二加三分之一會大于一”。
林瑞生說:“這是我們新加坡的‘新數學’。”
座談會問答錄
問: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新加坡經濟的未來走勢充滿未知,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何在?
林瑞生:未來三五年,乃至10年,全球機遇頗多。科技的進步爲新加坡開拓許多增長空間,科技發展步伐加快,對新加坡整體而言是好事。許多國家都在探討智慧工廠和數碼服務,但付諸于行動者甚少。問題是,要如何在其他國家抓住機遇之前捷足先登。我對新加坡的前景仍有信心,但我擔心我們能否一起跑得快。經濟要有競爭力,社會得有凝聚力。
問:國人不是不能吃苦,而是沒有機會吃苦。政府推出那麽多援助措施,引導經濟順利轉型,是否會減弱國人面對逆境的韌性?
林瑞生:政府爲何如此重視經濟與就業課題?經濟必須要有競爭力、要穩健增長,否則整個國家會窮下來。新加坡固然親商,希望商家在本地投資、爲國人創造工作,但親商的真正目的是要親工友。全國職工總會前秘書長林文興曾說過:工作是最好的福利。後來我成爲他的接班人,補多了一句:全民就業是最好的保障。不是我們要寵壞國人,這是我們的建國理念。
問:不少雇主仍認爲聘請外籍員工比較劃算,想法根深蒂固。政府在鼓勵員工提升技能、勝任技術含量較高工作的同時,是否也有向雇主灌輸須改善作業模式來提高生産力的概念?
陳振泉:人力部已在跟雇主接洽,向他們解釋各種政府援助措施的作用。例如,雇主若要營造適合熟齡員工的工作環境、重新設計工作內容,或實行靈活工作制等有助于平衡工作與生活安排,可向人力部申請“優化職場計劃”(WorkPro)津貼。
嘉賓語錄
與其把人口老化和科技進步視爲沖突,不如讓它們融合。年紀大的人未必跟不上科技,年紀輕的人也未必跟得上科技。我覺得是心態問題,如果心態擺正,不論年紀輕或年紀大都沒問題。
——人力部長林瑞生
任何請求來到人力部,我們都會盡全力幫忙,但要達到完美結果,心態非常重要。身爲求職者,若心態正確,就有辦法找到生路。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人力部政務部長
陳振泉
科技對某些工友特別有幫助。比如年長工友,體力不像以前那麽充足,以前要靠勞力的工作,現在可以由科技代勞。我們正在協助雇主引入對工友有利的機器。
——勞發局局長陳俊祥
未來的工作環境都需要社交媒體和大數據,所以一定要有一點了解,不要對它們産生恐懼。大家不需要費心去想自己需要上什麽課,走進就業與職能培訓中心,就業輔導員會幫你找到適合你的課程。
——職總就業與職能培訓中心
總裁陳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