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嗲
沙嗲,又名沙嗲串燒、沙嗲串,是傳統馬來美食,沙嗲的食材可以是切片或切塊的雞肉、羊肉、牛肉、豬肉、魚,其它肉類或豆腐。沙嗲雖然經常使用竹簽串肉,但比較正統的是以椰子樹葉的梗串肉。腌好的牛肉、羊肉、雞肉串成串後以適度的火候炭烤,最最重要的就是要蘸一層厚厚的沙嗲醬一起入口。沙嗲醬由花生醬、椰醬、幼蝦等調制而成,香醇無比,吃了肯定令人眷戀不已。享用一串串沙嗲的同時,再配以椰葉或班蘭葉包裹的傳統馬來米飯、小黃瓜及洋蔥等,入口的沙嗲味道更加分明,富有層次感。
沙嗲醬與沙茶醬
說到沙嗲,就不得不提其靈魂一一沙嗲醬,而提到沙嗲醬,又不得不說其“國行版”一一沙茶醬。沙嗲醬的印尼文爲“SATE”(沙嗲),原意爲“烤肉串”,原因在于沙嗲醬是其必用的一種調料。後傳入潮汕地區後,經曆代廚師琢磨改良,取其富含辛辣的特點,改用國內香料和主料制作,並音譯印尼文“SATE”,稱之爲沙茶醬(潮語讀“茶”爲“嗲”音),這便是沙茶醬的由來。現在主流的的沙茶醬有兩種,分別是福建沙茶醬和潮州沙茶醬。
沙
/ 福建沙茶醬 /
福建沙茶醬是用大劑量的油炸花生米碎及適量去骨的油炸大地魚(比目魚)幹末和蝦米末與蒜泥、香菜末、辣椒粉、芥末粉、五香粉、沙姜粉、芫荽粉、香木草粉用植物油煸炒起香,佐以白糖、精鹽後用文火慢炒而成。其香味自然濃郁,用以烹制爆炒溜蒸等海鮮菜品,口味鮮醇。
嗲
/ 潮州沙茶醬 /
潮州沙茶醬則是將油炸的花生米末,用熬熟的花生油與花生醬、芝麻醬調稀後,調以煸香的蒜泥、洋蔥末、蝦醬、豆瓣醬、辣椒粉、五香粉、芸香粉、草果粉等香料,佐以白糖、生抽 、精鹽、辣椒油等調料,用文火炒透而成。潮州沙茶醬的香味較福建沙茶醬更爲濃郁,可做炒、焗、焖、蒸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諸多菜品。
醬
/ 沙嗲醬 /
沙嗲醬同沙茶醬有明顯的差別,它色澤爲桔黃色,質地細膩,如膏脂,相當辛辣香鹹,富有開胃消食之功效,調味效果突出。因此在正宗的港式粵菜烹調中,“沙嗲牛柳”與“沙茶牛柳”這兩款滑炒牛肉菜,應分別使用沙嗲醬和沙茶醬兌汁,同時它們各自配伍所用的料頭也迥然不同。
沙嗲在獅城
沙嗲是最早(1940年)和新加坡相關的食品之一。在新加坡沙嗲常見的類型有雞肉沙嗲(Satay Ayam)、牛肉沙嗲(Satay Lembu)、羊肉沙嗲(Satay Kambing)、牛腸沙嗲(Satay Perut),以及牛肚沙嗲(Satay Babat)。在新加坡有一種說法是沙嗲一詞源自于淡米爾語catai,原意是肉,而沙嗲的做法是由阿拉伯人或印度回教徒傳入新加坡,其醬料的做法是由葡萄牙人從印度引進新加坡,搭配食用的沙嗲飯團則是地道的馬來食品,三者合一成爲沙嗲這道美食,其來源之多元,展示了新加坡美食的獨特之處。
想必經常往返新加坡的人應該會有些印象,新加坡的國家航空公司以及新加坡航空公司,都是使用沙嗲作爲頭等艙和商務艙乘客的開胃菜。
新加坡大大小小的美食中心也有上百座,其中最知名的便是老巴刹美食中心(Lau Pa Sat)。老巴刹與其他巴刹不同之處在于它建于1894年,是東南亞地區僅存的維多利亞時期的鑄鐵建築。老巴刹美食廣場分爲室內的美食街和露天的沙嗲街,在新加坡美食小吃都會集中在一個廣場進行經營管理,所以這樣一條露天的燒烤攤在新加坡顯得格外特殊。室內的美食街充斥著馬來西亞、泰國、中國等國家的各種民間美食,然而旁邊的沙嗲街才是真正的重頭戲,一整條街都是賣沙嗲烤串的攤檔,煙火氣到處彌漫,香氣無時不在勾引著食客的饞蟲。
由于很多攤位有著同樣的材料來源,所以實際上每家賣的都差不多,用餐區是共有的,店家一般按照20支以上套餐販賣,其中SATAY7-8是最有名的店。肉類基本就是雞、鴨、羊、牛四種口味。紮實的肉腌制過後,撒上經典的東南亞香料烤制,油脂在炭火上滋滋作響,香味擦人。喝上幾口啤酒,蘸上特制的沙嗲醬,配上旁邊的洋蔥小黃瓜,幾盤烤串分分鍾便下了肚。
Tips:因爲和牛車水靠的近,可以下午在牛車水逛逛,晚上去吃沙嗲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