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曆史研究所。
這裏傳統的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篷船安靜地泊在江面,溪邊少女揮著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各種習俗風情體現著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
萬裏長江哺育了源遠流長的三峽文化,巴楚文化和三峽文化在這裏互相交融、繁衍、發展,博大與神秘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注定傳奇。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余。
石令牌,高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余噸,雄偉壯觀。據《東湖縣志》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來。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州治一度設在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複舊”,在石牌設治六、七年。
明月灣,長江奔騰至石牌河段時,在這裏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流,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船過明月灣時,眺望江面,兩岸山巒連綿不絕,仿佛阻塞了滾滾長江,船進山退,路轉峰回,又豁然開朗。
水上人家,近溪水與長江的交彙處,幾只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 ,初峽亭精巧別致。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擡高,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只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癡如醉。
山上人家的“吊腳樓”被現代建築學家稱爲“杆欄式建築”,峽江一帶地勢險峻,三峽人家依山勢而建,木質結構,房前屋後,竹林芭蕉簇擁。遇到高坎地勢,則要立柱或築牆,才能與正屋跑平合檐,故稱“吊腳樓”。其獨特之處是前低後高,側面有走廊,後面有陽台,俗稱“走馬轉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