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琪 報道
經過約兩個世紀的發展和演變,新加坡其實擁有豐富且獨特的福建歌曲,這些無形文化遺産承載著曆史記憶,需要人們努力守護。
台灣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文車昨天在文化講座“閩風三說”上,分享自己對新加坡的閩南歌謠和歌曲的研究心得時,提出以上看法。
新加坡的閩南歌謠曆史可追溯到19世紀從中國南傳的過番歌謠。黃文車指出,這些歌謠在民間傳唱多年後,漸漸影響流行歌曲的創作,例如《行船歌》。
到了1940年代末,本地的閩南歌曲開始出現以現成曲子填寫新詞的創作。例如當年莺燕閩劇團藝人方靜的《春》《相思夢》兩首歌,分別是用白光的《春》,以及姚莉的《春的夢》的曲。
在七月歌台盛行的1980年代,本地歌台前輩洪小淩和陳金浪也以類似創作方式,唱出社會的陰暗面,傳達勸世理念。
黃文車說,這些福建歌謠和歌曲可說是許多新加坡人的共同記憶,是“在地化後的鄉音”。
盡管福建歌曲創作如今在本地已不多見,黃文車仍保持樂觀看法。
他受訪時說:“未來還是會有發展的,不過可能跟現在不太一樣,畢竟年輕世代對方言的掌握逐漸衰落,而就某個程度而言,文化是需要語言的。或許福建歌曲會有另一種形式的發展,我們只能期待並努力。”
文化講座《閩風三說》爲第六屆福建文化節的最後一項活動。福建文化節由新加坡福建會館主辦。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丁荷生教授也在活動上談“民間信仰”,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教授則談“從俗語看閩南文化”。
活動主賓是總理公署兼人力部政務部長陳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