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傳媒:專注于新加坡 覽閱中新資訊
李光耀曾說:“我們必須從英國的制度汲取教訓,不應該提供免費的公共服務。因爲這會嚴重削弱公職人員的服務精神,使公共服務被公衆濫用,服務的效率大降,受苦的將是一般老百姓。”新加坡實行醫療保健儲蓄模式,較好的解決了其它模式難以解決的資源浪費問題,因此在效率上處于國際前列。
新加坡在經曆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後,從一個資源匮乏的小島國,發展爲是一個新興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化國家,除在經濟上創造“亞洲奇迹”外,新加坡在醫療衛生保障方面創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體制,利用低于4%/GDP的醫療費(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平均爲10%),在醫療保健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被認爲是典型的“低投入,高産出”醫療保健體系。
李光耀早年留學英國,對當地風物頗爲贊賞。然而2003年,在他攜妻訪英過程中,妻子中風看病醫院無人理睬的經曆讓對他造成了沖擊。李光耀反對西方民主國家在教育、養老、醫療等各方面實行免費政策的做法。他認爲在“福利主義”方面走得太遠,就會導致絕對平均主義,容易使社會失去進取心。李光耀曾說:“我們必須從英國的制度汲取教訓,不應該提供免費的公共服務。因爲這會嚴重削弱公職人員的服務精神,使公共服務被公衆濫用,服務的效率大降,受苦的將是一般老百姓。”
新加坡實行醫療保健儲蓄模式,公立醫院依然是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但擁有自主經營權,薪酬激勵充分,醫療服務水平高,民衆滿意度高。該模式特色在于引入個人約束機制,個人儲蓄支出占醫療費用的大部分,較好的解決了其它模式難以解決的資源浪費問題,因此在效率上處于國際前列。
新加坡私立、公立和民間團體(簡稱3P)醫療機構提供的3級醫療服務體系,這些服務由3P的醫療機構提供,三級醫療機構嚴格把關,實行雙向轉診,三者相互補充,保證醫療資源的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20世紀80年代,“指導性競爭”被引入新加坡公立醫院體系中,各公立醫院重組爲企業實體,設立理事會,然後建立以公立醫院爲核心,以周邊綜合診所、社區醫院、養老院爲支撐的醫療集團,集團內部整合服務、轉診,共享設備、床位、電子病曆,發揮綜合效應和規模經濟。各集團之間則有序競爭,共同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目前新加坡有6醫療集團,形成區域性公立醫院重組,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及水平。
新加坡醫療體系倡導,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費用在個人,4級病房體系和3M醫療保險體系建立,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醫療需求,並把基層醫療機構和大型醫院有機聯系在一起,有效整合了醫療資源,形成一個聯系緊密的醫療網絡,從而提高了醫療體系整體服務質量和能力。
醫療保障制度
新加坡是依靠政府補貼和強制個人保險來實現全民醫保的典型國家,通過政府津貼、保健儲蓄計劃、健保雙全計劃、保健基金構建了整個醫療保障網絡,後三者被稱爲“3M策略”。
1.政府津貼:新加坡政府按照門診和住院兩種類型來爲病人提供財政補貼。其中,就門診看病而言,政府爲成年人補貼50%,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補貼75%。而對于住院患者,根據住院條件的差別,病房分A、B1、B2、C四個等級。對各等級病房的補貼率分別爲0、20%、65%和80%。如果每次總住院費超過500新元(C級)至1000元(B2級),即可啓動保健儲蓄。
2.保健儲蓄計劃:這是一項帶有強制性的全國醫藥儲蓄計劃,相當于我國的城鎮在職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國民必須將每月收入的7%~9.5%儲存入個人專用戶頭,用于支付戶頭持有者及其直系親屬的住院費用和特殊的門診費用。爲避免儲蓄提早用盡或過度耗費,此項保健儲蓄在使用時是有限度的,政府積極鼓勵患者選擇與自己經濟實力相稱的病房等級。
3.健保雙全計劃:設立于1990年,健保雙全的投保是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首次繳付公積金時,就自動在健保雙全制度下交保,除非他們選擇退出。這是一項低廉的重病保險計劃,爲投保人提供重病保障,萬一患上重病或長期疾病需要龐大的醫藥開支,而保健儲蓄又不足支付這些開支時,可動用健保雙全資金。
4.保健基金:設立于1993年,是政府設立的一項保健信托基金,主要使用利息收入協助貧困病人支付醫療費用,其實質是通過政府買單爲貧困者提供安全網,是一個托底的國家保險基金。
醫療服務體系
新加坡實行雙軌的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即政府提供非營利性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私人醫生提供營利性醫療保健服務。根據所有制不同,醫療機構分四大類:1.公立醫院、專科中心或政府綜合診所;2.私立醫院或專科中心;3.私人診所;4.慈善義務機構,包括老人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複中心、終端疾病醫院、慈善醫療義務中心等。其中公立醫療機構共有8家中大型綜合醫院、10個專科中心、18家綜合診所等。
新加坡基本醫療服務爲人們提供基本診療,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門診治療、出院後的跟進治療,免疫,健康篩查和教育,診斷和藥品服務。新加坡基本醫療服務由公立的聯合診所和開業醫生私人診所提供,並實施初級診療制度,在需要的情況下由全科醫生轉診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新加坡有18個聯合診所和2400個開業醫生私人診所。18個聯合診所爲一站式醫療服務中心,是2400 個開業醫生私人診所的補充,只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20%。開業醫生私人診所提供基本醫療服務80%的基本醫療服務。
新加坡醫院服務方面,公立醫院占主導地位。新加坡共有25家醫院,共有床位10756張,每千人有2張床位,其中公立醫院占有85%的床位,每家醫院床位數從185張到2010張不等,而私立醫院的床位數較少,只占15%,各醫院從20張到30張不等。公立醫院提供80%的住院服務,而私立醫院只提供20%的住院服務。公立醫院占主導地位,在床位的供給,高技術、高成本藥物的引進、控制醫療成本等方面有更大的影響權重,可以爲私人醫院定價提供基准點。
新加坡有15家公立醫院,其中包括6家急性綜合醫院,一家婦幼醫院,一家精神病醫院,此外還包括6家國家專業中心和一家多學科醫療中心。新加坡公立醫院病房分成4個等級,A、B1、B2、C級,並對不同等級病房的床位進行分配,C 級病房床位占27%,B1和B2級病房床位占38%,A 級病房床位占35%,爲鼓勵患者按需就醫,節約醫療資源,政府對不同級別的病房給予不同補貼,其中C級病房補貼80%,B2級病房補貼65%,B1級病房補貼20%,而對于A級病房政府不予補貼。2012年新加坡急性綜合醫院平均住院日爲5.8天,平均入住率爲85%。
長期以來,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社區醫療中心的建設,通過財政高投入、高補貼建立起較完善的公立社區醫療衛生中心,覆蓋全體居民,並制定了嚴格的病人逐級轉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區醫療中心就診,如社區醫療中心沒能力治療,再轉到大型的綜合醫院,由社區醫療中心推薦轉入大型綜合醫院的病人,這樣既堅持了“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又避免大醫院、專業醫生看“小病”的資源浪費現象。
醫療管理特點
(一)政府重視對衛生事業的投入。
一是建立了全民的醫療保險網絡,保健儲蓄、健保雙全和保健基金,使每個國民都享有基本的醫療保障。二是對住B級病房的病人醫藥費進行直接補貼,減輕中低收入者的醫藥費用負擔。三是凡國家公立醫院和綜合診所,全部由政府投資建設和購置設備,不需要醫院從經營利潤中負擔。
(二)建立了完善的逐級轉診網絡和制度。
一是私人診所、綜合診所、社區醫院、綜合醫院、專科中心等醫療網絡健全完善,分工明確,運轉平衡良好。私人診所和綜合診所均勻地分布在各個居民社區,居民患常見病、多發病及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慢性病多在個體診所、綜合診所和社區醫院內解決。二是患者實行雙向逐級轉診,既方便患者就醫,提高了服務質量,而且更降低了醫藥費用,節約了有限的衛生資源,避免了像我國一患病不論大小輕重就往大醫院擠的無序局面。因而新加坡的大型醫院大病重病住院病人較多,而門診病人一般不像我國那樣擁擠。
(三)衛生事業管理先進規範。
一是建立公立和私立醫院兩種所有制醫院相互競爭機制,醫藥價格借助市場機制調控,有關媒體及時公布各大醫院的平均住院費用、平均住院天數及單病種費用供患者自行選擇。二是重視對世界先進管理經驗的借鑒吸納,新加坡衛生和醫院管理的標杆都是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其管理人員和專業醫師出國學習考察的機會十分普遍。
在新加坡長大的孩子,太不一樣了……”
(來源:網絡)
星傳媒專注于新加坡 覽閱中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