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網站資料顯示,今年開年至今確診的骨痛熱症累積病例達975起,這比去年同期的超過7000起病例大幅度減少。此外,今年首18周,每周病例都未超過100起,是過去四年來同期病例數量最少的。
許翔宇 報道
盡管今年以來的骨痛熱症病例比往年同期明顯減少,但隨著天氣下個月開始轉熱,病例可能會回升,國家環境局籲請民衆繼續保持警惕,防止伊蚊滋生。
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昨天啓動今年的“全民滅蚊運動”(Do The Mozzie Wipeout)時說,環境局的監控行動顯示,本地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數量仍維持在高水平,民衆對防蚊工作不能掉以輕心。
環境局去年初曾表示,2016年的骨痛熱症病例可能突破三萬起,所幸這個情況並沒發生,去年全年病例約1萬3000起,比預估病例少超過一半。
馬善高說,去年全民積極投入防蚊工作,是疫情受抑制一大原因,而骨痛熱症病例自去年底以來,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但6月至10月天氣較炎熱,一般是伊蚊滋生高峰期,民衆應繼續進行“滅蚊五步驟”,抑制骨痛熱症的傳播。
環境局網站資料顯示,本月7日至12日下午3時,新增病例有41起,使今年開年至今確診的骨痛熱症累積病例達975起。這比去年同期的病例大幅度減少。本地去年5月中的骨痛熱症病例已超過7000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18周,每周病例都未超過100起,也是過去四年來同期病例數量最少的。
盡管如此,環境局的稽查和宣導工作沒有松懈,今年首三個月,當局在全島展開約29萬次稽查行動。其中1900次是在建築工地展開。當局共發現並清理約2700個滋生蚊蟲的積水處。
除了骨痛熱症,伊蚊也傳播茲卡病毒。今年以來,本地陸續出現五個茲卡病例區。目前,除了高原路(Highland Road)和詹森弄(Jansen Close)一帶仍屬病例區,另四個區域已脫離病例區名單。環境局表示,民衆做好防蚊步驟,將有助遏止茲卡病毒傳播。
推出更大規模抑制伊蚊實驗
另一方面,國家環境局去年10月起展開爲期六個月的小規模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實地研究,本月底將結束。當局將分析有關數據,今年內正式推出更大規模的抑制試驗。
去年啓動的小規模研究是爲了解帶菌雄蚊在我國都市環境中的生存情況。帶菌雄蚊和雌性伊蚊交配後産下的卵不會孵化,理論上有助于抑制伊蚊數量。當局去年在布萊德嶺、義順東及淡濱尼西一帶,定期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今年2月,當局宣布該研究初步結果,其中一個試驗地點的伊蚊卵存活率降低約一半。
馬善高呼籲國人繼續支持當局下來准備展開的抑制試驗。他強調,沃爾巴克氏菌技術並非“萬靈藥”,需要數年後才能有效且大規模地推出,人們持之以恒做好防蚊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環境局至今培訓8500名“預防骨痛熱症義工”,以推展防蚊宣導。淡濱尼尚育第五分區居民委員會主席蘇珊娜(59歲)是其中一人,她與居民保持密切聯系,一旦發現區內出現積水處,就會通知市鎮理事會來清理,她也通過家訪和社區活動宣導滅蚊步驟。“過去我們分發防蚊劑,居民以爲我們在推銷産品,避而遠之。如今居民對防伊蚊滋生的意識提高不少,會主動詢問如何能更有效地防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