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駐尼泊爾大使侯豔琪在尼主流媒體《共和報》、《坎蒂普爾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疫情的沖擊是短暫的,中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是長期的》。尼相關新聞網站也對文章內容進行了報道。文章中文全文如下:
中國經濟有較強的韌性和強大的潛力,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態勢不會因爲這次短暫的疫情而發生改變。應該看到,被此次疫情壓抑的需求並不是消失了,只是暫時延緩了釋放的時間。2003年非典曾短暫影響了中國當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但第三季度經濟迅速出現了反彈,並實現了全年的預期目標。相比那時,現在的中國經濟基本面更加穩健,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和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資源,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所列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些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衆多要素,絕不是一次疫情就能擊垮的。同時,雖然此次疫情對一些傳統行業造成了暫時性的沖擊,但也進一步激發了線上辦公、遠程教育、網絡娛樂等新興産業的潛力,爲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培育了新的增長點。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此次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同樣會迅速企穩,甚至出現補償性的反彈。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作用和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會受到根本影響。
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已是命運共同體。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産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中國經濟的任何風吹草動,必然會波及其他國家。“政治化”疫情、唱衰中國經濟,只會給世界經濟增加不必要的幹擾和負面影響,最終害人害己。中國的所有防疫措施和提振經濟的舉措不僅僅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全世界。這充分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同個別的利己主義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支持中國政府在財政、貨幣和金融等領域采取的措施,對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性充滿信心。世界銀行發文稱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將有助于減少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多國經濟學家們也都認爲中國經濟內生動力足,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國際金融機構則通過按期將中國A股擴容納入富時羅素指數、加大對中國金融市場買入力度等實際行動給中國經濟前景投下了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