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話題“宅在家美食才藝大比拼”熱度情況 來源 / 微博
一時間,一場名爲“宅在家美食才藝大比拼”的自發性賽事,從短視頻平台、食譜類APP轉戰到朋友圈、微博,全網的美食達人們比拼的項目從涼皮到油條,最新的寵兒是電飯煲蛋糕。只知道不少人選擇在家辦公之余開始研究廚藝,沒想到,部分選手已經在挑戰hard模式了。
疫情之下,第一個受到巨大影響的行業,就是餐飲業,一夜之間全國餐廳幾乎全部歇業,部分地區甚至出台了禁止所有餐飲店鋪營業的緊急通知。雖然非常時期不少餐飲企業強化了外賣業務,但多數小區外賣禁入,全民響應“少出門”,加之少部分人對外賣食品安全的擔憂,在家做飯似乎成了解決吃飯問題的單一路徑。
“疫情期間,絕大多數人擁有了更多時間,養成了在家做飯的習慣。”不惑創投創始合夥人李祝捷評論,生鮮買菜成爲剛需,這個賽道上的很多公司迎來井噴期,甚至中石化也在加油站開啓了賣菜模式,另外方便類、速食類、半成品菜和成品菜都是暴漲的行情。
“全民廚子”背後,除“搶菜大戰”給生鮮電商帶來突擊大考之外,還産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食譜類APP在移動應用中漲幅排名靠前,部分APP流量翻番,方便類食品成交額增長3.5倍、速凍品同比增長241%,調味品、半成品在京東上銷量分別上漲129%和142%,連鎖餐飲品牌爲了自救轉戰線上賣起了半成品食材,還有創業者將智能烹饪機從韓國搬到國內……
這些現象背後到底有哪些是真正的機會,又有哪些只是短暫的“應激反應”?
食譜類APP流量激增,留存用戶還得拼産品
“原來最多煮個泡面,現在被逼得在APP上學做飯,目前已經開始明目張膽在朋友圈曬廚藝了,甚至幻想出個自研食譜。”在北京工作的程郁告訴燃財經,疫情當前,外賣平台上還提供服務的店鋪屈指可數,他居住的社區管理趨嚴,家裏口罩已經告急,在吃了幾頓泡面後,痛定思痛,開始學習做飯。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疫情期間,像程郁這樣臨時抱佛腳查食譜的人不在少數。
燃財經查詢七麥數據2020年1月移動應用增長榜發現,美食佳飲子分類前20名中,食譜類APP占4席。
食譜分享平台“網上廚房”後台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三四線城市的新增用戶有明顯增長。網上廚房CEO楊洋稱,受疫情影響,與大量一線城市的務工人員滯留三四線城市有直接關系。
美食社區“豆果美食”COO鍾鋒向燃財經介紹,在豆果美食的年夜飯大數據中,香菇雞片、清蒸鲈魚和蔓越莓發糕,是被做次數最多的三道菜,其中前兩道都屬于快手菜。
據鍾鋒總結,年輕一代不做飯的原因,除了工作忙,時間有限,更多的是從小在家都是爸爸媽媽做飯,自己不會做,這次疫情期間空余時間變多,很多人發現跟著食譜學做飯不是太難的事情,曬廚藝還滿足了一部分年輕人的社交展示需求。
家住溫州的宋齊,就是俗稱的朋友圈曬廚藝狂魔。
“被迫宅在家第5天左右,我就開始打開食譜APP進修廚藝了,因爲每天刷時間最長的還是疫情相關的新聞,需要轉移注意力來調節心情,下廚真的很治愈,還能吃到想吃的東西。”關于朋友圈廚藝大比拼,宋齊的經驗是,如果參賽,一定要挑戰高難度的菜譜,互動率才會高。
微博話題“電飯煲蛋糕”熱度情況 來源 / 燃財經
鍾鋒認爲電飯煲蛋糕能火起來的背後原因和涼皮類似。“豆果站內南北方用戶的占比是1:1,大年初四,技術同事反饋,涼皮的搜索熱度居高不下,我們也很意外,查後台發現不僅北方用戶在做,連南方用戶也參與進來了。”據鍾鋒和同事們分析,當時大家春節囤的年貨消耗得差不多了,所有人宅在家裏需要打發時間,涼皮工序複雜,操作過程非常消磨時間,又對食材、工具要求不高,做出來還可以分享。
宋齊就是在#朋友圈手工涼皮大賽#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後參賽的,用她的話說,做一份涼皮,至少要花一下午,最重要的是涼皮對物資要求極低,只要家有面粉就可以參賽,配菜也是豐儉由人。
程郁告訴燃財經,自己在疫情結束後可能會減少外食,因爲現在發現在家做飯難度不大,而且省錢,“就像網上那個段子說的,這次疫情讓很多公司老板發現,沒有很多員工,也能活”。
“疫情給了食譜軟件免費獲客的時間,但是同時也是考驗各家産品的關鍵時刻。”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燃財經,用戶會比較,到底哪個産品更好用,只有足夠好用,用戶的使用習慣才會延續到疫情過後,用戶才能真正留存下來。
楊洋就對燃財經表示,疫情對公司長期的發展沒有影響,面對疫情期間這波機會,網上廚房的計劃就是多引流拉新用戶。
方便面速凍品被搶購,但只有速凍品有翻身可能
一場疫情,逼出了一批煮飯大軍,也讓不少人認清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出于對自己廚藝的擔憂,程郁在返京後,第一時間從到家平台上搶購了方便面、速凍水餃、火鍋底料。他說,爲了減少出門的次數,首選能囤能放的物資。
用“搶購”這個字眼並不誇張,在疫情期間,“你家附近的超市裏,哪個口味的方便面被剩下了?”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刷屏。當人們在討論那些被剩下的方便面何錯之有時,還有一些人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家門口就有超市、便利店的林朵在返工後就發現,不但便利店冷櫃裏的便當、飯團這類保質期短的商品缺貨,連超市貨架上、生鮮電商平台上的方便面和速凍餃子都被搶購一空了。
超市裏的方便面、速凍水餃被搶購一空 來源/ 受訪者供圖
在豆果站內,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泡面、速凍餃子的創意吃法內容,在疫情期間上傳新增增長103%。
這些食品的線上銷售數據增長也較爲明顯。京東方面的數據顯示,從除夕到初九(同比去年春節同期),全站方便類食品成交金額增長了3.5倍;多點Dmall相關負責人告訴燃財經,疫情期間(農曆臘月二十六到正月初七),多點全平台到家訂單量,速食凍品同比增長241%,尤其是速食、速凍及自加熱食品品牌的訂單量較去年同時段春節期間都有42%-99%的增長。
曾被外賣打敗的方便類、速凍類食品,爲什麽在春節期間備受追捧?
小恒水餃創始人李恒告訴燃財經,他就是搶購方便面大軍中的一員——在大年初二當天從超市、電商平台各個渠道買,當天就囤了10箱方便面。不過他坦言,速凍品、方便類食品脫銷,是受疫情影響部分物資緊缺情況下的暫時狀態,待工廠陸續複工,物流恢複,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可能將不再繼續。
統一企業日前公開表示,全國已有八成工廠複工,主要生産方便面和飲料産品,但由于還有人員回流等問題,個別工廠還沒有滿線生産。
“而速凍品是有機會的,這次是整個速凍和零售行業消費升級的機會,也是部分餐飲品類的機會。”李恒稱,類似于火鍋、水餃這樣的品類,既可以做餐飲門店,又可以做冷凍食品,如火鍋底料、羊肉片等等。在他看來,受疫情影響,當大部分人不外出就餐時,一些速凍品和零售品正是這樣的餐企的機會;目前火爆的生鮮行業,其本質是速凍和零售行業的升級版,只要産品做得足夠好,甚至有望侵占傳統企業的份額。
在李恒的規劃裏,小恒水餃2020年要將自家工廠50%的速凍品銷往生鮮電商、電商的零售渠道,第一年,零售渠道的銷售額計劃占小恒水餃總收入的20%-30%,未來理想的比例是5:5。
李恒認爲,餐飲行業的未來,一定是門店和零售的結合。“這一模式在一些國家已經被驗證過了,只是國內餐飲業發展較慢,這次突發的疫情會推動很多餐飲老板去變革,或者促使餐飲和速凍零售行業合作甚至融合,比如速凍和零售品牌想餐飲化,或者餐飲企業想零售化,那就要跨界合作。”
圖 / Pexels
“疫情結束後,人們在家做飯的習慣還能延續多久?”燃財經就這一問題采訪了三位投資人。
賽富投資基金首席合夥人閻焱稱這是一個社會學問題,他認爲人的一大特點是記憶特別短暫,且很難改變,年輕一代如果已經習慣了叫外賣,可能不會因爲一場疫情就改變習慣。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認爲,人的天性是懶惰的,在家做飯的習慣很難保持下去,疫情結束後,人們在家做飯的次數可能比以前稍微多一些,但很多人還是會恢複叫外賣或外食的習慣。
“疫情期間所有人長期被關在家裏做飯,是不可能持續的,在疫情結束後,這部分需求必定會下降。”但李祝捷依然認爲“在家吃飯”是一個非常大的賽道,事實上,不惑創投一直在找在這一賽道裏做創新的公司。
*題圖由受訪者提供。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程郁、宋齊、吳曉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