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個很小的國家
我們必須持續進步
要邁向未來
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根源
”
在獅城,請放開肚皮吃吧。
新加坡沒有街邊攤,但有hawker centers(小販中心),相當于國內的美食廣場。去了兩次新加坡,當時總覺得那些地方太平民化。後來才發現,這裏才是坡縣美食的精華。
【推薦紀錄片】
《街頭美食 第一季》
編劇真的很用心,裏面的小販賦予了食物很多情感。
如果可以,請體驗新加坡航空。新航是民航界公認的頂級航空公司,服務很贊。新航空姐的制服Kebaya精致修身,很好地展現了東南亞女性溫婉的形象。(本寶之前還專門跑去拍了新航的制服照
)
【推薦紀錄片】
《國家地理 走進新加坡航空》
01
亞洲四小龍,確實很繁華
金沙酒店,新加坡的地標建築,以後有錢了上頂樓遊泳去~
【推薦紀錄片】
《絕佳飯店: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
酒店很大,運作非常複雜細致,科技化程度很高。
人多地少,但是綠化面積卻很大。
高樓林立的市中心。
雞尾酒“新加坡司令”起源于萊福士酒店,後悔晚上沒有來這裏小酌一杯。酒店由亞美尼亞富豪所建。之前完全不了解亞美尼亞,直到去年去喬治亞才了解到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 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的曆史。這世界很大,國與國之間很遠。但在曆史長河中,他們卻總能有交集。
聖安德烈教堂,潔白幹淨。在市中心裏,我們找到西方殖民留下的痕迹。
居然意外發現了博多一幸舍。這是當時在廣州讀大學期間最喜歡去的一家日式拉面店。店裏的牆上寫著全球各大門店的地址,中國的三家分店都在廣州(後面深圳也慢慢開了)。那一刻,感覺真在地球村裏。
克拉碼頭沒有想像中大,但是岸上很多酒吧餐廳。夜色降臨的時候,碼頭上滿是喝酒的外國食客,以及排隊坐遊船的旅行團。臨走前一晚坐在這裏看到街頭舞者模仿麥可傑克遜,遲遲不舍得走。
02
打卡小印度,我想去真實的印度
印度給人的印象就是“髒亂差”。新加坡的小印度區入鄉隨俗,比真實的印度要幹淨很多。當地的印度人種說的英語咖喱味也沒有特別濃,有些人爲了招攬中國遊客還能扯兩句普通話。
喜歡這裏各種色彩明亮的建築。
花環是印度市場上不可缺的元素,
竹腳中心二樓有很多賣紗麗的店鋪,
以後去印度的時候買一套拍照用吧,
看到印度唱片,想起了《摔跤吧!爸爸》。
脫了鞋子到印度神廟裏一探究竟,看到了傳說中的手抓飯。對印度教文化始終是一知半解,以後一定好好研究,早日感受真實的印度。
03
馬來文化+阿拉伯特色+年輕潮牌=甘榜格南
甘榜格南是馬來聚集區。除開回教堂,這裏還有各種馬來布料店。但實際上這裏並不只有馬來文化。哈芝巷雖然又窄又小,但兩側都是精致的原創小店。不經意走到某個拐角處,就看到老外在露天酒吧喝上了。阿拉伯街則是吃貨的天堂。這裏不僅僅是個民族聚集區,還是個文藝街區。
蘇丹回教堂,甘榜格南的地標。
阿拉伯街上有許多中東菜館,土耳其旋轉舞的雕塑就立在餐廳門口。
sfd
色彩明亮的小資建築很適合拍照。
哈芝巷,擺滿了文藝小物。
04
和中國一樣,又和中國不一樣
中文是新加坡官方語言之一,所以國人在這裏交流基本沒多大問題。在牛車水(新加坡的唐人街)也可以看到海底撈串串香廣式早茶之類的國內美食。這裏和國內很相似,但又真的可以感到明顯區別。
新加坡英語聽得讓人很蒙圈。新加坡式普通話和國內漢語也是有區別的,他們的調調都和我們不一樣。早期下南洋的都是南方人,所以當地普通話往往帶廣東福建口音。語言用法也是不一樣的。計程車司機在路上問我們“會不會冷,要不要調冷氣?”,後來又補充道“噢,你們是說空調的吧?” 。還有一次,司機把“的士”叫“德士”,我們在後座努力的聽他想表達什麽
新加坡大學宣傳欄上,滿滿的中國元素。
“當鋪”這種東西,在國內已經找不到了。
佛牙寺龍華院,內部嚴禁拍照。剛好遇到僧人在誦經,香火非常旺盛。佛寺經常出現在小時候追的古裝劇裏,但是現在卻很少提及了。
05
寫在後面
新加坡的夜晚,繁華熱鬧。
除開高樓大廈,穿插其中的小建築也精致。
剛開始,真覺得這個地方有點”四不像“。明明中文在這裏可以通用,但是卻感受不到國內的氣息。後來就意識到,”融合“大概就是這裏的特色吧。曆史上的“下南洋”導致各族人口在這裏生根發芽,他們一方面守著老祖宗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入當地。當地的華人文化,帶著上世紀廣東福建海南地區的影子。現在在那邊生活的,已經是新加坡人。我突然想到香港和廣東,香港人和廣東人一樣, 兩地同講廣東話,但是政治制度生活環境始終是有差別的,香港人在內地有親戚,大陸也有朋友在香港。這麽想,大概就理得清了。
現在回想起來,因爲旅遊業發達, 當地的各民族聚集區其實商業化氣息很重,很多商鋪都是針對外國遊客的。落地獅城之後,不妨多走走一些遠離市中心的街區,和不同的人接觸一下,這樣才能更好感知到這裏的混血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