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極端主義的專家指出,我國出現首個因激進思想被逮捕的女性雖然是孤立個案,但22歲的伊莎卻同時也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近年來積極招募的典型對象,凸顯年輕女性赴敘利亞當“聖戰新娘”的趨勢不容忽視。
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執行副主席辦公室政策研究主任古瑪(Kumar Ramakrishna)指出,鼓勵女子攜家帶眷到敘利亞生活,或吸引她們嫁給伊國組織“戰士”,是該組織建立其“烏托邦政治體系”的方式,而這些女子因此成爲被利用的工具,也可能將極端思想灌輸給下一代。
上網搜伊國組織資料
可能被招募者盯上
古瑪解釋說,伊國組織也同時透過社交媒體建立廣大青年網絡,一旦有人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對其組織産生好奇,就可能被招募者盯上,並以浪漫主義的想法吸引她們;年輕女子一旦與該組織有聯系,可獲得赴敘利亞的行程信息,招募者也幫助她們與來自其他國家的“聖戰新娘”取得聯系。
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反恐專家古納拉特納(Rohan Gunaratna)教授指出,爲建立他們所要的社會,伊斯蘭國需要有女性參與,以組織家庭單位,伊國組織的對象不分男女。
爲對抗極端組織對女性的滲透,本地由回教學者和宗教師組成的宗教改造小組(Religious Rehabilitation Group)今年初已表示有意擴大小組中的女成員,增加輔導女性群體的資源。目前小組40多名成員中,女性占不到四分之一。
回教界邀各界人士
討論“jihad”原意
另外,近來國際上許多恐怖分子假借“jihad”,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聖戰”之名在倫敦、巴黎和世界其他地方展開恐怖襲擊,讓本地回教組織意識到,有必要以公開和坦誠的方式,討論“jihad”的原意。
回教專業人士協會青年團上周五邀請大約40名來自不同種族宗教背景的青年共進開齋飯,請三位回教專家回答提問,也請來天主教和佛教界朋友分享觀點。
哈芝林回教堂回教導師卡利拉菲(Khalid Rafi)指出,“jihad”原本是指回教徒“力求”或“奮鬥”成爲一名好回教徒,但這名詞如今已完全被曲解。
他說,回教教義裏有四種“jihad”:戰勝內心的邪念;用口舌爲真理辯護;用筆傳播真理,最後才是用劍捍衛宗教。他不否認回教教義裏有“武力”部分,但那是逼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
回教宗教司辦公室經理裏茲旺·巴索(Ridhwan Basor)也表示不同意“回教徒可以殺害非回教徒”的說法,並指出回教先知曾和很多非回教徒來往。
他說,沖突往往是權力鬥爭所致,而宗教常常被別有居心者利用作武器。
新加坡佛教總會弘法部主任釋傳觀法師說,他最早從媒體報道中接觸到“jihad”這一字眼時,它就已被解釋爲“聖戰”,如果這並非其本意,應該通過教育和正面的使用加以導正。
“jihad”原本是指回教徒“力求”或“奮鬥”成爲一名好回教徒,但這名詞如今已完全被曲解。回教教義裏有四種“jihad”:戰勝內心的邪念;用口舌爲真理辯護;用筆傳播真理,最後才是用劍捍衛宗教。他不否認回教教義裏有“武力”部分,但那是逼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
——哈芝林回教堂
回教導師卡利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