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博物館是一間好的學校,教授的內容就像思維導圖一樣,不斷衍生出新的研究枝丫。好的組合更凸顯展覽主體的價值。美術不是術,美學不是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深深根植,不再遺忘。隆重介紹這間博物館。
“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然曆史博物館(NUS LKCNHM)
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的沿革可以追溯至1889年的萊佛士博物館,新加坡開埠者萊佛士先生是一位狂熱的動植物愛好者,他的藏品占目前館藏50多萬件的九成以上。1972年,新加坡政府將國家博物館中的自然曆史類館藏,交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動物學系,此後建立了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但絕大部分藏品僅限于研究用途。爲了給這些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建一座永久的,可向公衆開放的、並兼顧研究目的的博物館,李氏基金注資4600萬美元,修建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這也是目前整個亞洲區域內,唯一的專業性自然曆史類博物館。由本地建築師設計,占地2500平方米,公共展覽分爲一樓和二樓兩個部分,一樓爲生物多樣性展廳,分爲15個主題區域,二樓爲生物遺産展區。三至六樓用于科研及其他行政工作。”——來自網絡,複制粘貼。
【陳列之美】
直奔主題,展品陳列之美,每一組展品都是藝術品,流連忘返,太棒了。
你品你細品,經典打印機上的紙還沒完全出來,背景圖片的狀態與打印機的方向、紅色筆記本的特別之處、鳥類標本與介紹等構成的序列感。
鳥類學家剛脫下外套,放下相機與望遠鏡。彩色的鳥類與入門的壁畫其實是有關聯的。心無挂礙,無挂礙處,無有恐怖。只是圖案。門口的壁畫還有甲蟲,估計能把一些害怕的人拒之門外了。大學的時候必須捉十種昆蟲交給老師,我們求蟲若渴、一見如故。
對植物標本有感情,仿佛可以聞見幹葉的味道,第一次做植物標本,小學五年級暑假,福州少年宮生物興趣小組,指導老師姓吳,一身藍布中山裝。感謝烏山小學班主任陳老師,知道我喜愛繪畫,推薦我去學習。當時吳老師指導我們做標本,就已經講解了植物枝葉的合理分布及整體構圖,植物仿佛重生于紙上。
【不再恐怖】
仍然是陳列之美,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對于成年人來說尚有些膽怯,何況孩童,所以需要增添一些動漫元素分散注意力。
不再恐怖,可愛的細胞漫畫,遊弋于大廳之間作爲玻璃分隔很精妙。注意到燈光與柱狀導視牌了嗎,展示台也是導視系統中的一個環節。見下圖。
【導視系統】
室內外的導視系統(包括展台、門廊)都像切掉了一個角,不規則靈動多變。這是自然礦石的形態。其實整體從建築來說,博物館就像從地裏長出來的一個原生態的巢穴,不是落下,而是升起的。仿佛地殼運動之後的結果,植物層層覆蓋,山海變遷。包括所有的室外景觀小品、廊架,無一不在模擬礦石結晶體的狀態,不是因爲幾何形狀好看而設計,是緊緊圍繞著核心定位。我們有很多住宅區不明所以直接抄襲,學到了皮毛沒有理解本質。當然了,調侃一句,小區底下有金礦。
【材料意象】
材料暗示地殼運動,板塊之間的擠壓扭曲,火山熔岩噴出的瞬間凝固。巨大的米白色飄板更像是一種人工的“中介”或“橋梁”,同時增強了力量感。否則每一種外牆材料都太有個性,組合在一起群龍無首。在體積不大的體量中,需要這樣的“斷層”手法進行交接與過渡。當時在場解構,試圖還原設計過程,或許沒人會告訴你圖紙變化的真相,自己要多琢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高差處理】
【內外之窗】
【角落的光】
【後記】
2017年的行程,怎麽說也是炒冷飯了,抱歉。不過時間越遠,記憶線卻越獨特。沒有第一時間寫出來,也許是期待帶上孩子再去一次,想寫完美的筆記。只是沒想到再也沒去過。從來不完美,所以我們何不認真地笑,笑出皺紋;認真地吃,吃到扶牆;認真地記錄,認真地遊學,山海經或許就是十萬年前的世界筆記。
認真去做,一切都會感召而來,即使再小的博物館,也令人念念不忘。不要常想還會有下一次,當下就是唯一的一次。每次學習,每次作業,每次筆記,每次交流。時至今日,我不改初衷,總有人和我一樣,認真地活給自己看,舞台上無數的生命匆匆走過,我不是唯一,也是唯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