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 珊
花開人歡笑
曾恒貴攝于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人民視覺)
中國旅遊信心堅定,複工複業審慎穩妥地推進。中國旅遊業的自我修複和研發創新的動能正在積聚,未來要積極培育科技、教育、人才等新動能,向研發和創新要效益。
信心積聚 未來向好
中國旅遊正在從疫情初期的極度悲觀中慢慢走出來。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終將過去,取消的旅行計劃,會在更美時成行。
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日發布了《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N0.12)》,來自面向旅遊供給側的專項調研表明:半數受訪者判斷疫情將拉低全年旅遊經濟總量十個百分點,但旅遊業仍將繼續領跑宏觀經濟。業界對國內旅遊市場信心更足,26%認爲疫情後會迅速恢複,66%認爲會延遲1-3個月恢複。70%表示疫情後將全面恢複生産經營。
2020年,盡管旅遊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沖擊,但中國旅遊研究院分析,中國旅遊經濟基本面並未改變: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改變;中國居民剛性旅遊消費的基本面和中長期趨勢不會改變,同時,國際商務客源、華人華僑對入境旅遊市場也將起到築底作用;業界認同“企業自救、行業互助、政府托底”的理念並積極承擔責任。預計都市遊、郊區遊爲代表的中短途國內遊率先恢複。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旅遊行業的信心正在重新積聚,目前要審慎穩妥地推進旅遊機構的複工複業,未來要繼續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爲各類新型消費需求的釋放做好准備。
多種嘗試 主動蓄水
旅遊企業在這個“蟄伏期”沒有消沉,而是積極尋找新出路。旅遊人相信在疫情過後,有韌性的旅遊業必將迎來複蘇繁榮。
途牛旅遊網憑借成熟的旅遊特産頻道、苔客等平台以及社群渠道和遍布全國的地接社網絡,深入産地源頭,采購優質特産進行線上售賣,以探尋疫情中的新機會。福建的地接社上山張羅竹筍,東北的地接社回村征集大米,山西的地接社挨家挨戶了解黃小米的情況,海南的地接社跟著果農到山上實地考察芒果……旅遊人紛紛做起了特産的宣傳銷售。部分特産上線短短三天,銷量就突破了千份。2月12日,海南貴妃芒上線當晚就售出4468斤。2月16日晚,沁州黃小米和蘭州甜百合售出3113斤。春節至今,特産頻道部分商品的日銷量環比上漲最高達571%。
一些旅遊從業者通過網絡直播開啓了全新的複工模式。主做東南亞當地玩樂産品的深圳浪花朵朵旅行,在春節收入基本歸零。不過,沒有訂單不代表無所作爲,負責人全美英說:“疫情期間,我們覺得直播要好好做,要深耕。沒有訂單就先運營好粉絲。我們等著市場反彈。”
民宿在這次疫情中也受到重創,爲了應對危局,一貫單打獨鬥的民宿主們也開始抱團取暖——數百個民宿結成了“直播聯盟”,在飛豬平台的“商家直播月”搶占先機。飛豬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倒逼行業和商家去思考,如何變被動等待爲主動蓄水。直播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積極做旅行直播的商家能夠保持著跟粉絲的聯系,有的已鎖定了一批疫情後的出行需求。”
開拓創新 尋新動能
疫情考驗著高速發展的中國旅遊。中國旅遊的自我修複和研發創新的動能正在積聚。戴斌說:“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不能再走傳統資源驅動的發展模式,要積極培育科技、教育、人才等新動能,向研發和創新要效益。要釋放避暑旅遊、冰雪旅遊、夜間旅遊、親子旅遊、美食旅遊、研學旅遊、自駕旅遊等新型消費需求。”
在湖北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看來,旅遊業不僅是新興産業,更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産業,要引領生活新模式的發展。在産品供給方面需要創新,比如康養旅遊、網上虛擬旅遊等。
中國旅遊研究院規劃與休閑研究所所長吳豐林認爲,傳統意義而言,旅遊是空間的概念,休閑是時間的概念;旅遊是以遊客能否到訪爲前提;休閑是以居民是否有閑暇時間爲前提。此次疫情是旅遊業整體轉型升級的機會。應變通旅遊與休閑的傳統理解,打通時間和空間的傳統認知,充分借助科技創新手段,長遠謀劃出路。
數字科技已全面應用于旅遊業,實現了旅遊全場景的滲透,成爲旅遊發展的新動能。海昌文旅研究院院長李昌霞認爲,科技改變生活方式,旅遊業尤其是注重身心體驗的行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科技帶給遊客豐富的互動體驗。海昌海洋公園正在開發海洋仿生動物,智能仿生機械江豚近日已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和觀衆見面,訪問量已超過140萬人次。科技的進步、應用端的繁盛,會使旅遊變得更加精彩。
疫情後,遊客的旅遊偏好會發生變化,自駕遊、康養遊、體育遊、文藝遊等將更受青睐。國旅總社入境遊總經理劉會元建議,疫情過後入境遊市場應大力推廣人員稀少、自然風景秀麗的地區,比如雲南、貴州、西藏、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同時,旅行社要提高技術含量,加大在線投入,實現更新穎的思維、更開放的模式和更多的創新産品。
責編: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