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仍處于關鍵時刻。生産停滯,經濟停擺,而文化産業本已經曆了快兩年的寒冬期,現在幾乎集體休眠。
這種情況下,也沒有什麽想寫東西的欲望。
但是看到昨天的《歌手》上曾一鳴的一番內心道白,讓我很想說些什麽。
樂壇的新老交替是常態。就拿曾一鳴奇襲的蕭敬騰來說,在十三年前首屆的《超級星光大道》上,靠“踢館”(相當于《歌手》的“奇襲”)楊宗緯而一戰成名。那時候的蕭敬騰還拙于言辭,號稱“省話一哥”,除了唱歌幾乎不會說什麽場面話。
然而曾一鳴沒有等到和蕭敬騰一樣的機會。雖然拿到了《中國最強音》的冠軍,但想一想隔壁的《中國好聲音》,八年下來又有幾個冠軍是真正大紅大紫了呢?
我想說的,並不只是曾一鳴爲何七年沒有舞台。身懷實力而沒有舞台的,並不只他一人。更讓我深思的是“是否被人遺忘”。
我想指出八零後這一代人的一個整體特殊性。從前往後看,八零後這一代在整個新中國曆史上都是極爲特殊的。
作爲改革開放後出生的第一代人,八零後身上曾被賦予很多“光環”,比如獨生子女,蜜罐裏長大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最苦逼的一代等等。
當然TIA的運氣已經好很多,至少我們今天還能看到她。能不能紅,這是一個接近玄學的問題。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借助于一個有點虛的概念“觀衆緣”來解釋。
而對于更多的在自己專業道路上兢兢業業的八零後來說,何時能站到舞台的中央,何時能夠到自己想要的台階,看上去似乎遙遙無期。
然而我仍想對八零後說一句:你不會被遺忘。
因爲工業化和改革開放,中國出現了史上幾乎最大規模的階層躍遷活動,而這在整個人類史中都不是常見的。
正因爲如此,“成功”成了懸在整個八零後一代頭上的揮之不去的兩個字。
然而,這兩個字的真實意義是非常值得深究的。
通常意義上的成功有兩種。一種是達成了自己想要的目標,滿足了內心的意願。比如我學會了彈琴,開車,追到了喜歡的女孩等。
另一種是社會外界給你制定的目標,比如賺多少錢,考多少分,受到什麽樣的認可等。
當然,這兩種有時候是難以區分,或者合在一起的。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兩者的體驗是不一樣的。
第一種成功帶給你那種發自內心的滿足和喜悅感,充實感,是第二種成功所給不了的。雖然我們也能從中獲得快樂,但往往快樂之後,帶來的更多是空虛和焦慮。
比如有錢,多少錢算有錢呢?你再有錢,跟首富比起來也不算什麽。
況且,錢是會貶值的,因此有錢的人,永遠要去追逐更多的錢,並且更多的錢也並不會讓他更安全。
並且在一些特殊時候,錢起的作用會大大變小。比如這次疫情,很多人有錢也買不到口罩,或者新鮮的蔬菜。
那麽話說回來,什麽是比成功更重要的呢?八零後又有什麽是其他人不可取代的呢?
那就是這三四十年來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給予八零後的豐富成長經曆,和應對社會變遷的心態與經驗。
八零後成長過程中,幾乎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近些年甚至是三五年一大變。
所以在八零後的成長曆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正因爲如此,八零後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曆史使命。經常有人抱怨,能不能換一代人來折騰?爲什麽第一個吃螃蟹的總是我們?
然而換句話說,正因爲八零後變動不居的生活形態,使他們有了應對變化的豐富經曆和體驗。而這些經驗,是用錢或者時間都換不來的。
因此,在一個大變革時代即將到來的背景下,八零後必定是要成爲中流砥柱的那代人。
曆史賦予了他們使命,勇氣,責任以及擔當。
一身本領,不會一無所用,忍辱負重,終要踏歌前行。
八零後,你注定不會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