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生應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寫遊記可以讓人換個角度看世界。南都非虛構寫作課邀請了廣東實驗中學的名師團隊來給我們講解“如何寫好一篇遊記”。在足不出戶的日子裏,讓我們跟著名師去旅行!
廣東實驗中學初中部陳铿:定點觀察,聚焦一景
如何寫好遊記?先來回顧一下遊記的三個要素——所至、所見、所感。可見遊記往往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交代遊蹤,通過遊蹤記述遊覽的經曆,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寫景物,抒發感受。後者是寫作的重點,需要詳寫;前者則宜簡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聯作用即可,不必將遊覽行動巨細無遺地敘述出來。
此前老師已經與同學們交流了寫遊記時如何明晰遊蹤、移步換景(點此查看),那麽這一期陳老師將要與大家交流的是:寫遊記時如何定點觀察,聚焦一景。換個說法就是,作者在一個立足點將某一處景物描繪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定點特寫”。
那麽,如何在寫遊記時運用“定點特寫”的方法呢?
(一)
首先要注意選擇一個合適的“點”。
這裏的“點”既是指最佳觀察立足點,也是指景物最集中、最典型的點。寫遊記跟旅遊中照相有些相似。拍攝自己眼中的美景,不會是隨意的:一是選擇那些具有地標性的、最富有特色的或者最能打動你的景物來拍照,定格成永久的回憶;二是拍照時要選好角度,構思好畫面,不留遺憾。寫遊記同樣如此,描寫自然或人文景物,要避免不加選擇、一一寫來,而是應當有所側重。要選擇最能觸動自己的景物,這樣寫出來的景物才有靈性,有生命。同時,要選擇景物的美表現得最集中、最典型的“點”,細加描寫。
比如當代作家梁衡的遊記散文《壺口瀑布》,梁衡如果不是在枯水期下到溝底,一直走到河心,就無法從獨特的角度欣賞到壺口的水與石、河與溝。而壺口瀑布最典型的“點”莫過于河水,所以作者集中寫出了河水的雄奇跌宕,又寫出了它的多姿多彩;既正面寫水,又借石寫水。“水”也就成了這篇遊記表現得最集中、最典型的“點”。
(二)
其次要注意把特寫的畫面有序地展開。
寫遊記要合理安排順序,使文章結構更加完整,條理更加清楚。最常見的是按照空間順序,以觀察點的轉移爲線索描繪景物。即選取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按照視線移動的順序依次寫出各個位置上的景物。比如由遠到近、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中間到四周等。當然還有按照時間順序,寫出景物在不同時間下的不同特點。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間裏,其景物的狀態是有變化的,若按一定的時段依次寫來,就可以表現出景物豐富多彩的特征。不過,行文時具體選用哪種時間順序,還應視描寫對象的特點而定。我們繼續以梁衡的《壺口瀑布》爲例子,看看文章的第四段寫瀑布的龍槽是如何把特寫的畫面有序地展開的。
“黃河在這裏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裏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霭,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當然這麽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麽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湧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盡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鑽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還有那順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
同學們,剛才朗讀的這段文字寫了壺口瀑布的三種水,從不同角度湧入龍槽。“當然,這麽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麽多的水”,“當然”提示上文寫的都是直接跌入龍槽的水,屬于第一層;然後引出有些水無法湧入龍槽,要從兩邊湧去,屬于第二層;還有一個關鍵詞“盡管這樣”,又引出第三層,還有一些水,不能盡收其中,于是從各個方面各個路徑湧入龍槽。這樣按照由中間到兩邊、由主到次的順序,呈現出壺口瀑布水湧入龍槽的畫面有序地展示在讀者眼前。
(三)
再次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手法表現其特點。
不同的角度,比如運用不同的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比如動靜的角度、點面的角度、正側面的角度、虛實的角度。不同的手法,比如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對比、襯托、聯想、想象等手法。
下面,我們以唐代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爲例子,文章的第二段就是采用“定點特寫”的方法,展示小石潭水的“清”: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這段文字直接把鏡頭對准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遊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爲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刹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在這裏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遊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淨化和複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
好了,我們再總結一下今天所交流的寫作話題:如何寫好遊記,做到定點觀察,聚焦一景。首先要注意選擇一個合適的“點”;其次要注意把特寫的畫面有序地展開;再次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手法表現其特點。運用以上三步法,你不妨回憶一下自己曾經的旅途經曆中有哪些最能觸動自己的景物,引發你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讓你有不得不傾訴的感受,那麽,就動筆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吧。
廣東實驗中學初中部劉佳:景中有我,蘊含哲思
清代張潮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去不同的地方,感受萬千風情,于我們的心靈是一種滋養,于我們的寫作是一種資源。
前面兩期(第一期,第二期)的老師已經和同學們交流了寫遊記時如何寫景。本期我們來談一談如何由景生情,觸發哲思,將“景”“情”“思”三者融合,做到“景中有我,蘊含哲思”。
了解景點,有所思有所悟
首先,“景中有我,蘊含哲思”的前提,是深入了解所要去遊的景點,這樣便于我們由景生情,觸發哲思。
現實旅遊中,發現萬千美景對有些同學來說不過是浮光掠影:下車拍照,上車睡覺,遊戲在手,全都白遊,這樣“走馬觀花”,自然寫不出好文章。
所以,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去遊覽之前,先研讀一下有關這個景點的文字介紹,這樣不僅能觀察到眼前之景,還能了解到相關的曆史故事、民風民俗、科學知識等,加深對景點人文內涵的理解,了解得充分,感受才會深刻,爲“景中有我,蘊含哲思”打下基礎。
接下來,我們要在文中有意識地呈現自己的所想、所悟,有意識地借景抒情、言志。
《文心雕龍》中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遊記散文最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真切的感受,遊蹤所至,美景在目,感悟于心,付諸筆端,做到古人所說的“有我之境”,即景中有我、景中見情。
例如,《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中,作者反複敘寫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體狀況,使讀者在閱讀“所見”的同時也讀到“見者”,體會到她身上的樂觀與堅強,閱讀感受也更親切、真實、可信,這就是“景中有我”。
我的一個學生寫鼓浪嶼遊記,重點寫了島上菽莊花園“聽濤軒”的鋼琴博物館,各式各樣的鋼琴演繹著不同年代、不同國家、不同匠人的故事,每一台都充滿了傳奇色彩,讓他深感震撼。可惜到此就停筆了,雖然做到“景中有我”,卻並未抒發情感與哲思。修改升格後,他在作文中加上了抒情、言志:在那裏聽著《鼓浪嶼之波》的現場彈奏,感受著海峽兩岸骨肉親情,陽光斑駁陸離地打在鋼琴上,時間仿佛是靜止的,琴聲飄飄蕩蕩,在島上,在海邊,也在他的心裏,他爲此立下要成爲一名出色的音樂家的志願。
所以,在寫景、敘事的字裏行間,我們要增強“融入自己的情感、哲思”的意識。
技巧一:巧設“景”與“情”“理”的對接點
然後說說,“景中有我,蘊含哲思”的兩個技巧。
1.巧設“景”與“情”“理”的對接點,在景物特征、情感抒發和哲思之間建立起聯系。
“景”是“情”、“理”的載體,“情”、“理”是“景”的內核。彼此的融合與滲透,必然有其對接點,我們要通過一些手法,在景物特征、情感抒發和哲思之間建立起聯系。
《壺口瀑布》中,黃河水勢浩大洶湧,凝重猛烈,“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這樣的景物意境、物象特征,再加上作者的一句“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就和中華民族壓而不彎、勇往直前的精神建立了聯系,贊美了中華民族百折不回的偉大精神。黃河和中華民族的精神相似點,就是本文情景交融的對接點。
《登勃朗峰》中,“自然界中最美麗最精致的造物,莫過于肥皂泡泡了:剛才空中的華麗色彩,天衣雲錦,恰如那在陽光下破裂並蔓延開去的皂泡。”美好事物和肥皂泡泡的相似點都是美麗精致,卻又虛幻短暫、瞬息萬變。作者也是用了一個比喻,在景物特征、情感抒發和哲思之間建立起聯系。
《湖心亭看雪》中,“霧凇沆砀,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造就了天地蒼茫、磅礴浩渺的雪後西湖全景。接著,“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人物的渺小。天地之大,人物之小,通過對比在景與情之間建立聯系,抒發了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我的一個學生提到他們在一天時間內刷遍大阪環球影城七大園區、十一個項目,我問他是怎麽做到的,他說靠的是前期的認真攻略。正好這位同學在學習上目標感不強,潛能沒有很好發揮,于是我借機問他:“一次旅行尚要如此規劃,那我們的人生要不要規劃呢?”這樣就在“遊”與“思”之間建立起了聯系。于是他的大阪環球影城遊記,感悟就是:做好規劃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最多的風景,這就好比“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人生也要有規劃,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更多的價值,敘事、寫景、哲思完美交融。
所以,寫景狀物是抒發情感、闡發哲思的基礎,景物特征要以情感和哲思爲導向來描繪;情感、哲思是對寫景狀物的升華,要通過一些手法,與景物特征建立起聯系。
技巧二:廣泛閱讀和借鑒優秀作品
2.廣泛閱讀和借鑒優秀作品,拓展自己的思維,寫出“人無我有”的獨特感受,使自己的“情”與“思”新穎和高遠。
很多同學寫登山,都會抒發不畏艱難的情感,這就有點缺乏新意。而《登勃朗峰》一文,沒有著力描寫登山的過程,重點描寫了和當地的車夫以及導遊的對話,通過對話向讀者傳遞了一種樂觀向上、積極自信的生活態度。
《一滴水經過麗江》,作者沒有重點描寫景物的“形”和風貌的“事”,而是重點表現麗江的人文內涵,無論是對城市曆史的追述還是對城市現狀的概述,都主要突出“人”的要素,集中描寫人創造的曆史文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人與這座城的美好相遇,使得文章具有一種文化、社會意義上的厚度。
我一學生作文中寫道:有一次去稻田景區,漫步在田間的小路,清爽的秋風掀起層層稻浪之景,觸發他歌頌稻田的奉獻之情,這個有點缺乏新意。後來我給他看了一句話:“成熟的稻穗永遠是低垂著頭的,只有那些幹癟的稻穗才高傲地揚起它們的頭。”這樣他優化了自己的立意:那片稻田令自己成長,使他改變了一點狂傲的態度,更謙遜地待人處事。
大家有興趣還可以閱讀其他“景”“情”“理”完美交融的名篇,來提升內功,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蘇轼的《赤壁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朱自清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翦伯贊的《內蒙訪古》,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等。
總結一下:深入了解所要去遊的景點,便于我們由景生情,觸發哲思;接下來在遊記中有意識地借景抒情、言志;巧設“景”與“情”“理”的對接點,在景物特征、情感抒發和哲思之間建立起聯系;廣泛閱讀和借鑒優秀作品,拓展自己的思維,寫出“人無我有”的獨特感受,使自己的“情”與“思”新穎和高遠。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去了不一樣的地方,看了不一樣的風景;知道了不一樣的事,感悟了不一樣的人生。雙腳不應該只用來走路,更應該用來丈量地球。旅行帶給我們的收獲,是不可估量的,祝願大家遊遍千山萬水,融自然神韻與人文情懷于筆端!
陳铿,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廣東實驗中學學生處副主任。曾榮獲“廣東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廣州市優秀教師”、廣東實驗中學“先進工作者標兵”等稱號。首屆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初中語文學科決賽一等獎;所參與《基于生態體驗觀的初中德育一體化研究與實踐》榮獲2019年廣東省德育成果評比一等獎。
劉佳,廣東實驗中學魅力教師,初三語文備課長,從教13年,六次獲得廣東實驗中學“中考突出成績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