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志願服務14年的吳佳豪強調,行善需要將心比心,提供更針對性的援助,才能發掘行善的真正意義。
行善無疑讓人獲得滿足感,但對投身志願服務14年的吳佳豪來說,助人過程中如果將心比心,更好地針對需求給予援助,更是行善的意義所在。
吳佳豪(28歲,非盈利組織主管)去年獲推舉爲人民協會青年運動(People’s Association Youth Movement,PAYM)中央青年理事會主席。該理事會協調和引導全島102個青年執行委員會舉辦社區和志願服務項目,鼓勵年輕人發揮所長,爲改善社會盡一分力。
14歲起通過學校參與社區服務的吳佳豪,由于金文泰民衆聯絡所基層義工的鼓勵,隔年加入青年執委會。開始時,同朋友一起當義工和辦活動,吳佳豪只覺得好玩。升上初級學院後,一次偶然的事件讓他領略社區服務的影響力,想法逐漸改變。
“那時我們每月探訪安老院。有一回,安老院負責人說有一位阿婆過世了。我看到她留下的遺物,才發現她珍藏了許多我們陪她一起制作的手工。負責人說,阿婆無親人探望,她期待我們到訪,也因與我們互動而變得較開朗。我們當時當義工,只顧自己覺得有趣,對這位老人家來說,這些活動是她所珍惜的。遺憾的是,我們沒好好認識這位阿婆。這讓我意識到,提供志願服務時應思考它的意義是什麽。”
那次的觸動對吳佳豪是一個轉折點,推動他持續在志願服務領域投入心力。自2011年出任金文泰聯絡所青年執委會主席後,他也兼顧更多基層職務,後來陸續擔任聯絡所管理委員會(CCMC)副主席和公民咨詢委員會(CCC)副秘書。他也積極扮演導師角色,引導年輕人推展社區服務項目。
吳佳豪接下來有意創造更多機會,加強義工同援助對象之間的溝通和了解。“有些年輕義工過于專注完成任務,例如只顧打掃房屋,卻沒有和受益老人溝通,忽略了社會服務的學習宗旨。我希望促進義工同受惠者的聯系互動,讓彼此增進了解及培養同理心,志願服務對雙方才更有意義。”
對于滿腔熱忱但對社區服務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吳佳豪不建議他們一頭鑽入行動計劃中。
“曾有一群大學生找過我,說想爲獨居老人粉刷房子。我建議他們先同想幫助的人接觸,了解對方的需要。學生登門造訪後發現這些住戶的需求不盡相同,于是調整計劃,爲部分住戶打掃房屋,同時根據不同需要爲個別居民裝燈泡或添購家具等。”
讓年輕人體會活動意義 以維持興趣和熱忱
他指出,多數低收入者由于政府的援助,基本生活獲得照顧,但他們仍需社會的關懷。人們也必須同弱勢群體接觸後,才真正體會他們面對的挑戰。
“志願服務不僅是爲需要的人提供物質資源。對一些獨居老人來說,他們更需要有人陪他們說說話。”
吳佳豪領導的金文泰青年執委會,三年前就開始與一群新加坡理工學院學生合作,定期在組屋底層爲年長居民辦聚會,並逐漸將活動發展爲友伴(befriending)服務,提供更針對性的援助。
隨著政府和學府積極推廣各種志願服務計劃,新生代有更多機會回饋社會。吳佳豪說,這也意味人協青運策劃活動時,更需要讓年輕人體會活動的意義,以維持他們的興趣和熱忱。
“現在的年輕人有沖勁、有想法。他們當義工的出發點不盡相同,有的希望改善某個社會問題,有的則爲完成學校項目的要求。無論動機是什麽,我們引導的原則不變,也就是先同他們建立互信、了解他們的興趣,進而幫助他們設定長遠目標,以便在社區服務的道路上,走得更充實、更持久。”
推動多元化活動 鼓勵年輕人關懷社會
全島102個青年執行委員會如今有2500名義工,他們針對各個學生群體推出不同社區項目,目前吸引約兩萬名年輕義工定期服務。
自1971年啓動的人協青運,宗旨是推動各青年執委會舉辦符合年輕人興趣的多元化活動,鼓勵他們關懷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同時培養紮根本土、積極回饋社會的精神。
人協青運發動年輕人投入社區服務的主要活動,包括配合每逢國慶日舉行的“人協青運愛新運動”(PAYM Loves Red)、以中學和高中及工藝教育學院學生爲招募對象的“服務研習冠軍計劃”(Service-Learning Champion)、以及今年3月首次推出,以援助弱勢群體爲主旨的“人協青年運動社區關懷節”(Community YOUthCare Festival)。
共有100所中學的4萬名學生參與去年的“服務研習冠軍計劃”。它也是人協青運招募義工的來源之一。不少學生因參與社區服務獲啓發,進而加入青年執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