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7日)中午12點,新加坡新增8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數達到138例。另外,今天有8人出院,總出院人數爲90人。
新確診的8例中,有4例與裕廊備戰軍人俱樂部有關,另外4例中的一例屬于基督生命堂感染群,一例來源不明,兩例屬于境外輸入(他們分別于近期去過英國和意大利)。
第131例是一名66歲的新加坡男性公民,最近沒有疫區旅行史。現在黃庭方醫院隔離病房接受治療。屬于裕廊SAFRA感染群。他住在Pandan Gardens, 在西部(8 Pandan Cresent)一家公司任快遞員。
第132例是一名37歲女性新加坡公民,2月23日至2月27日曾到訪倫敦。目前在國大醫院接受隔離。2月29日出現症狀。2月29日,3月4日及5日曾到全科醫院診所就診。3月5日到國大醫院就診,3月6日確診。入院前,曾去過位于1烏節林蔭道的Camden Medical Centre。住在東陵路。
第133例患者是一名62歲的印尼籍女性,持社交旅遊簽證,最近沒有去過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現收治在國大醫院隔離病房。她家在裕廊西路61號。134例是56歲女性,屬最新感染群。
第135例是一名40歲男性新加坡公民,不曾到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與地區。3月6日下午確診,目前在新加坡中央醫院接受隔離。
第136例很有可能是輸入型案例,涉及一名持工作准證的36歲意大利男性,他從2月7號到22號在美國,23號到29號在意大利。3月6號確診,現在國家傳染病中心。
第137例是60歲男性新加坡公民。不曾到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與地區。3月6日下午確診,目前在新加坡傳染病中心接受隔離。屬于裕廊SAFRA感染群。
第138例是一名26歲新加坡籍男子,不曾到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與地區。3月6日確診,是第83例的家屬,與第66例有關,屬于神召會恩典堂感染群。
人民協會屬下有110多家民衆俱樂部,其中7家受影響,它們都處于西部,包括:武吉巴督、武吉班讓、蔡厝港、南洋、正華、吉豐、Jurong Green。
新加坡跨政府部門小組緊急成立,
采取新抗疫措施!
隨著確診人數激增,新加坡政府宣布采取新的抗疫措施!成立跨政府部門“新加坡保潔運動”(SG Clean)工作小組。
新加坡多名部長親自挂帥,加入該工作小組,並針對近期疫情,給公衆敲響警鍾!
這個小組主要任務是確保公共空間衛生狀況、鼓勵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改變社會規範,從各方面避免病毒散播的可能性!
小組由包括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和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等五人組成。
在小組成立後,新加坡各部長都發表對疫情的看法,信息量十分大…….
國家發展部長:新加坡目前措施效果正在變弱,漏診可能性增高
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表示,病毒已傳播至世界各地,各處也有漏診病例,新加坡越來越難精准地找到疫情集中點以阻止境外輸入病例,也不可能封城,因此邊境防疫措施的效果會越來越小。
他表示,目前個人與社會責任已成爲越來越重要的防線。新加坡有多道防線,如今最重要的防線是新加坡國內所采取的行動。
環境及水源部部長:不知道冠病持續多久,新加坡進入新局勢
新加坡保潔工作小組的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說:“我們不知道冠病疫情會持續多久,但我們現在已進入新局勢、新常態,必須加強公共衛生和清理環境,讓這些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要避免病毒在社區廣泛傳播,我們的社交習慣得改變。”
衛生部部長:不能排除冠病疫情成爲全球大流行病
新加坡衛生部部長顔金勇強調:“病毒在全球廣泛傳播,可能會有更多國家甚至整個區域出現流行病現象,不能排除冠病疫情成爲全球大流行病。”
他表示,雖然國際科學界馬不停蹄地研究病毒,互相分享結果,尋找解決方案,但研發出有效治療方法和疫苗仍需要時間。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受影響,就連最鄰近國家的情況也在不斷改變,新加坡不可能禁止每一個國家的旅客入境。
顔金勇強調保潔運動對控制冠狀病毒疫情極爲重要,籲請新加坡人務必要保持高水准的個人衛生。
除了部長之外,李顯龍總理也宣傳了新加坡保潔運動措施,發聲呼籲重視衛生。
李顯龍總理表示:放慢病毒傳播要提高衛生水平。
他說:新加坡在找出病患、追蹤病患曾接觸的人,以及停止感染群傳播這幾個方面相當成功,但要放慢病毒的傳播就得提高衛生水平。
若疫情發展,我們該怎麽辦
“新加坡保潔運動”小組針對如何提高衛生水平指定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指定公共衛生共同問責制和高清潔度標准,環境與水源部將在今年下半年頒布環境公共衛生法,引入強制性清潔標准。裏面規定主動進行常規清潔和消毒頻率制度,包括公共清潔標准例如:
高接觸區域,尤其是廁所的消毒清潔頻率;有害生物管理,包括蚊子控制制度;後台垃圾管理,例如垃圾箱中心等。
跨部門工作小組還呼籲公衆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做到:
經常用肥皂洗手並每天測體溫;每次打噴嚏或咳嗽時都要用紙巾,將自己的垃圾和髒東西分類丟棄;保持公廁清潔幹燥,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改變社會規範,例如使用公勺分享食物,特殊時期不要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