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在網上經常會看到一些聲稱東莞制造業轉移、經濟崩塌、工業區破敗不堪的文章,文中往往還會配上一些衰敗廠區的圖片。
這個照片中的破敗廠房,就是網上文章中最常呈現給人看的,它是台資企業裕元集團設在東莞市高埗鎮的一個廠區。
裕元集團是台灣寶成集團在大陸的子公司。寶成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鞋業代工廠,你差不多可以把它想象成制鞋業中的富士康。
裕元集團從1988年進入大陸之後,在大陸的許多地方陸續設立工廠,巅峰時期在中國大陸合計雇傭了二十幾萬人。
這裏面,最大規模的廠區就設立在高埗鎮,僅僅這一個鎮上的裕元廠區,就雇傭了大約十萬名員工。
現在,裕元在高埗鎮的廠區人去樓空,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麽?高埗鎮又因此受到了多大的影響?我們就以高埗鎮爲例,看看珠三角的低技術産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首先,裕元鞋廠去了哪裏呢?
從2008年開始,寶成集團就把裕元的産能逐漸向外轉移,到現在,寶成集團在全球最大的廠區已經是越南的寶元鞋廠。
裕元産能的轉移過程,伴隨著人員的裁減,到2017年,高埗鎮廠區的工人從巅峰期的約十萬人裁減到約八千人,這個數字穩定到今天。
高埗鎮原本是農村,發展爲今天的現代化城市,都是裕元拉動的結果。高埗鎮的常住人口總共只有二十萬出頭,裕元的十萬人大部分被裁撤掉,照理說,這經濟也就該崩潰了。
但我查了一下高埗鎮在2011年到2015年期間的經濟統計數據,
總的來說,到2015年,裕元鞋廠已經裁員一大半了,但高埗鎮的常駐人口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高埗鎮的戶籍人口不到四萬人,剩下的十幾萬都是外來人口,他們並沒有因爲裕元裁員而離開高埗鎮。高埗鎮的GDP始終保持著增長狀態,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持續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樣在穩步增長,說明高埗鎮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都還不錯。
再看看近十年來東莞的經濟統計數據,你就會發現,裏面沒有一點經濟衰敗的影子,始終是增長態勢。
這和照片給人的印象實在是太不一樣了,一個這麽大的廠撤走了,經濟爲什麽會沒有受到什麽影響呢?
究竟是什麽在轉移?
抱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到了東莞市的一家公司,公司老板之前就在裕元工作,一直做到了管理層,還曾經被母公司寶成集團派往印尼和越南的工廠擔任管理,後來出來自己創業。
他告訴我們,裕元公司被稱爲制鞋業的黃埔軍校,和很多進入大陸的其他台資鞋廠一同,培養出了大量的熟練工人和有經驗的管理人員。
這些台資鞋廠還培養、拉動出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廠家,這些供應商通常就是從台資鞋廠中走出來的人創立的。那些在台資鞋廠轉移過程中被裁掉的工人,絕大部分都被這些供應商廠家吸收了。
珠三角産業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大趨勢,就是台資企業的撤離,伴隨著大陸民企的迅速成長。在台資鞋廠的産能逐漸轉移走之後,很多國産品牌的鞋廠崛起了,前面說到的那些制鞋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就轉而爲國産品牌供貨,照樣活得不錯。
考察一下中國制鞋業的數據還會發現,從2012年到2017年,中國制鞋業的總産量下降了,在全球産量的占比也從66.3%下降55.8%,但是中國制鞋業的收入卻從5700多億元上升到了7400多億元。
這說明中國的鞋業在向高端方向升級。
再深入一步看,轉移到東南亞的鞋廠,究竟是什麽轉走了呢?
制造一雙鞋有上百道工序,實際上,轉移到東南亞的,主要是最終的粘接成鞋的工序。有少部分的上遊鞋材生産工序也轉移了出去,但這些工序也要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它們還是只能從中國供應鏈采購,這在實際上給中國供應商打開了更大的市場。
所有這些情況加在一塊,你就能理解,爲什麽裕元的産能搬走了,高埗鎮的人口數量卻沒有發生實質變化,工業産值還在不斷上漲。因爲大部分生産流程仍然留在國內,只是員工從裕元鞋廠流動到了上遊的供應商廠家之中。
當然,高埗鎮的産值並不僅僅是靠開枝散葉的鞋業供應商撐起來的,還有更多的産業正在不斷發展,比如眼鏡業和制藥業,都已經成爲高埗鎮非常重要的新産業。
高技術制造業“轉移”了嗎?
剛說的這是低技術産業,它主要是發生了終端生産環節的轉移,高技術産業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以智能手機業爲例,2019年10月2日,三星關閉了在廣東省惠州市的最後一家手機工廠,把手機産能全都轉移到了中國之外。這是不是代表著中國的智能手機制造業嚴重外流了呢?
其實,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中國的手機産量有沒有發生什麽大的變化。
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7年之間,越南出口的手機在全世界手機出口總量的占比,從0增長到了16%,這確實是很驚人。但中國在同期的占比則從37%增長到了56%,更加驚人。
這還只是計算出口,沒有算內銷,如果把出口産量和內銷産量算到一起,中國在2018年的手機總産量占了全球總産量的90%以上。
不過要注意,這個産量指的是中國生産的手機産量,並不是中國品牌的手機産量,比如蘋果手機主要在中國代工生産,那麽就會被計入中國生産的手機産量中。
進入21世紀,品牌的邏輯和生産的邏輯,已經越來越分離開,不能被混在一起討論。
我們一談到手機,說起來的都是蘋果、三星、華爲、小米這些品牌廠商,它們面向終端用戶,經常做廣告,爲人所熟知;但這些手機的生産過程,相當大的部分是在代工廠中完成的,諸如富士康、和碩、天珑、智慧海派等等。
這些代工廠完成了全世界大部分手機的生産,但它們不是面向終端的消費者,而是面向發包廠商,所以通常不爲消費者所熟知。
那麽三星爲什麽要把手機生産廠從中國轉移走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三星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衰落。
2013年是三星手機的巅峰期,那年它占據了中國手機市場近20%的份額,排名第一,但之後就一路下跌,到今天市場占有率已經不到1%了,排名已經落到十名以後。
但在世界手機市場上,三星手機的市場占有率仍然是第一。換句話說,三星主要的市場在中國以外,那麽把生産基地轉移到對外貿易條件更好的越南,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且,就像制鞋産業一樣,轉移到越南的三星手機生産廠,仍然保持著和中國供應鏈網絡之間的深刻聯系。雖然我無法得到三星公司內部的具體數據,但從一個地方就能找到痕迹了,那就是中越之間的通關口岸。
我們在中越之間最大的陸上口岸廣西憑祥,訪談到了在這裏做報關代理以及國際物流的何加繼先生。他告訴我們,這幾年來,每天下午四點都會有集裝箱卡車從東莞出發,拉滿手機配件,第二天下午四點運到越南北部的三星工廠。他的公司每年會爲三星的中國供應商運輸價值幾億美元的手機配件,但在通過憑祥運往越南的三星手機配件中,他運的那幾億美元的貨也只是占了非常小的比例。
除了三星之外,近年來我們也經常看到消息說,蘋果公司把代工廠轉移到了印度。
但認真看一下數據就會發現,雖然蘋果公司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代工廠數量增加了,但它在中國境內增設的代工廠數量更多。
台資鞋廠走了,很多國産品牌崛起了。三星手機廠走了,更多的手機代工廠在國內誕生。出去了組裝工廠,增加了出口零部件。走的是低技術環節,增加的是高技術環節。
近年來中美貿易戰談判艱難持久不見太陽,珠三角地區制造業在升級擴張中求生存,商人秩序走到了政治秩序的前面,似乎讓我們看見小政府大社會的影子。這也是社會進步的象征。
2015年,蘋果公司在全球一共有33家代工廠,其中3家在中國以外,30家在中國;2019年,蘋果公司在全球一共有59家代工廠,其中有7家在中國以外,有52家在中國。
蘋果公司到印度開設代工廠的考慮,主要就是規避印度的高關稅,供應當地市場。從整體供應鏈來看,2015年,蘋果公司有44.9%的供應商位于中國,到了2019年,比例上升到了47.6%。
智能手機是高技術産業,但並不是其中的所有生産環節都是高技術環節。現在,各國之間已經是在工序層面上的跨國分工,不同國家完成不同的生産環節,共同完成一件産品。
從中國轉移出去的環節,往往是一些低技術環節,它們仍然會與中國的供應鏈有著深刻的關聯。我在珠三角鄉鎮分管過經濟、工業和招商工作,我鎮的企業與東南亞企業供應鏈合作模式。
再補充另外2個珠三角制造業情況。
一是傳統低附加值企業在衰退,更多細分行業的冠軍正在産生。
制造業競爭壓力雖然不斷加大,但是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卻正如小趨勢一般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我鎮一家做戶外運動服環保型熱封膠帶,從5000萬到2億元産值,只用3年不到時間,目前已經是國內市場占有率No.1,幾乎所有戶外運動高端品牌都是他的客戶,如美國哥倫比亞、阿迪達斯、北面、耐克、法國迪卡侬等。
企業負責人告訴我,我們穿的運動服Logo標識70%來自他們公司。不僅如此,他們還在不斷整合上下遊産業鏈,從産品、設備到原材料、行業標准等擴大戰略布局。此外,類似印刷、小家電、薄膜、食品等類似隱形冠軍企業也不斷湧現。
二是傳統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大量村級或私人工業廠房面臨升級改造,這些廠房容積率基本上都是在1.0以下,承租企業稅收、産值和技術水平比較低。
這兩年在政府引導和當地優質中小企業的推動下,很多村集體和私人開展“三舊改造”,容積率3.0,甚至4.0高標准廠房不斷湧現。
配合深圳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産業布局,這些工業園有可能成爲灣區制造業發展新動力和新載體,迎來制造業發展的新時代。
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安川、庫卡占據了全球58%的份額,國內品牌全球占比也較低,與日本、韓國比較,我國制造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較低,面臨品牌突圍的挑戰。
技術領域也在加速突破中,但在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方面,國外的技術壁壘依然非常強大,首先伺服系統、基本壟斷在三菱,三洋,歐姆龍等公司,其次減速器,壟斷在納博特斯克等,還有機器人的大腦,控制器,發展也不足,如果一直沒有研發出核心零部件,産業很難有機會。
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隨著未來智能化越來越高,制造商之間差異會越來越顯著。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的程度勞動力紅利已經到達拐點,人口結構與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國要與發達工業國一樣占到了使用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門檻,機器人時代的來臨,資本與技術的力量配合勞動力帶來更猛烈的局面。
總結一下,珠三角制造業的情況究竟怎麽樣呢?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低技術産業還是高技術産業,都沒有發生一些新聞消息中所聲稱的那種“轉移崩潰”的景象。
實際上,在調研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當地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供應鏈網絡向海外的進一步擴張。
轉型升級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機器替代人的過程,現在被熱炒的概念“智慧制造”,就是這樣一種升級過程。
如果在制造業中機器能夠在大部分環節上替代人,那麽制造業的發展邏輯有可能發生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