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
成財
每周講解買賣股票和投資産品事項,分享投資小貼士。
李蕙心 報道
閱讀本地股市新聞時,經常會看到“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簡稱海指)一詞,它其實是反映整體股市表現的主要指標。
海指由30只股組成,因此也稱爲“成份股”。新加坡報業控股、新加坡交易所和富時集團(FTSE Group)以一套計算方式對這些股票的表現進行計算,這些股票的價格上升或下跌都會影響指數的高低。
成份股是新交所主板上市值最高,而且流動性最大的股票。發行這些股票的公司都是聲譽良好,而且財務穩定的公司,所提供的都是大衆化産品或服務。
這些公司在經濟不景氣時期都能維持經營,因此股價較爲穩定,很適合不願冒太大風險,且投資目標不高的投資者購買。
海指成份股來自多種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領域,包括銀行、房地産、海事、電信和航空。
各股在計算模式中占有不同的比重。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本地三大銀行股,星展集團(DBS)、華僑銀行(OCBC)和大華銀行(UOB),占比介于11%至13%,共占35%。
另外還有備受關注的新電信、凱德集團和新加坡航空公司。
比重越大,對指數的影響也最大。如果三大銀行股的股價都上漲,而其他成份股沒有大跌,就很可能推高海指上升。反之,海指就會下跌。
任何上市公司都可能因爲被收購或其他企業行動而從新交所除牌,若除牌的是海指成份股,空出來的“位子”就會由備選名單中的公司補上。
截至今年6月,備選名單中五只市值最大的非成份股。按市值排名依次爲新達信托(Suntec REIT)、豐樹商業信托(Mapletree Commercial Trust)、勝科海事(Sembcorp Marine)、吉寶房地産信托(Keppel REIT)和仁恒置地(Yanlord Land)。
富時每半年會根據海指的基本規則對備選名單進行檢討,如果有首次公開售股的公司符合進入備選名單條件,就會三個月檢討一次。
每當一只成份股除牌或有新的成份股加入,各股的比重就會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