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台灣修讀醫科、牙科、公衛管理等課程的新加坡外籍生和僑生多達50人,醫藥衛生學科成爲最多我國留學生選修的專業。不過,新加坡醫藥理事會目前僅認可兩所台灣醫學院的學位。
若考慮到國外學醫,新加坡學生的選擇一般是西方國家,如澳大利亞、美國或英國。但近年,在亞洲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地區正悄悄受到更多學生的青睐——台灣。
台灣教育部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顯示,去年在台修讀醫藥衛生學科(含醫科、牙科、公共衛生管理等)的新加坡外籍生和僑生多達50人,比2012年多13人,主要就讀于設有醫學相關學院的大學。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求學的新加坡大專生去年總數189人,其中,醫藥衛生學科占比最大,其次依序則是人文(33人)、新聞與傳播(19人)和藝術。
台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李彥儀受訪時告訴本報,台灣的醫學教育品質“向來非常好,在世界各國都受到肯定和認可”,自然能吸引各地包括新加坡的學生前來,教育部對這個發展趨勢“樂觀其成”。
學額可加10%招外地生
台灣原本實施七年制醫學教育,三年前改成六年制,使醫學生得以提早畢業參加國考,取得證書及執照。當局規定,外國學生來台就讀大學校院,名額以各校當學年度核定招生名額外加10%爲限。
台灣目前共有14所附設醫學院的大專院校,其中三家爲公立大學。以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發布的2017年醫藥學科排名爲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位居全球第46名,在亞洲僅次于東京大學(第26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第29名)、香港大學(第34名)和韓國首爾大學(第40名)。
其他榜上有名的台灣高等學府還包括長庚大學、中國醫藥大學、成功大學、陽明大學和台北醫學大學等。
創校57年的台北醫學大學(北醫大)現有600名來自40國的外籍生,占全體收生人數的一成,其中13名是新加坡人,比2012學年度多出五人,是全台錄取最多新加坡學生的醫學院。
北醫大國際事務處國際長蔡佩珊博士受訪說,以台灣的社會成熟度與國際化腳步而言,台灣的大學,尤其醫學院校在招收外籍生方面起步較其他國家晚,導致知名度略顯不足,招生也相對吃力。
她也提到,台灣其實多年來醫院病例都以英文書寫,藥名也均直接以英文命名,醫學教科書也都以英文爲主,環境上讓外籍生容易接軌。她指出,新加坡學生“素質優秀、英語基礎良好,也有華語能力,同時具備國際觀及國際競爭力”,是該校爭取的學生對象。
以兼具中醫特色來招生
現有九名新加坡學生的中國醫藥大學的新聞總監吳嵩山受詢時則指出,台灣高等學府正積極走向世界,但“國際化不只是台灣學生出去參訪,外面的學生也要走進來,所以我們不只歡迎新加坡,而是希望所有國家都來”。吳嵩山說:“台灣的大學要走出自己的路和自己的特色,而中國醫大的特色是中醫,我們希望多用這點特色來招生。”
然而,對新加坡學生來說,來台學醫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學費便宜。資料顯示,台灣一學期學費介于7萬至8萬新台幣(約3100至3600新元),比新加坡便宜至少一半,更只是澳洲學費的一成左右。
國民服役期間當義務兵的李凱星(29歲)擁有國大心理學士學位,當年“讀完國大後才有當醫生的念頭”,並在“貨比三家”後,從澳洲昆士蘭大學、中國大陸四川大學等學府中,鎖定台中的中國醫大。即將在新學年升大三的李凱星說:“除了學費比較便宜,台灣的環境很好,人也很友善,重點是中國醫大是以英文授課和考試,對國際生來說比較容易適應。”
英文課本中文授課需適應
但以僑生身份進入北醫大的五年級生林志莉(30歲)情況較不同。她說,北醫大雖使用英文課本,授課仍以中文爲主,這讓她“上課非常吃力”,還好導師會主動幫忙輔助。北醫大的學士學位均以中文授課,碩博士學位則使用英文。
同李凱星一樣,林志莉原就備有大學學曆,2009年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畢業後到政府部門擔任公職。她說:“我原本就想學醫,但A水准成績不夠理想,也沒錢到美國、英國念。”林志莉補充:“我起初以爲台灣的醫療和醫學教育水平不是太高,但其實這裏真的不輸其他亞洲國家,或許是因爲語文造成的誤解,使人感覺它跟世界不接軌。”
盡管學生對台灣醫教素質評價不俗,但事實上,新加坡醫藥理事會目前僅認可台大和長庚這兩所台灣醫學院的學位,這意味著從其他台灣醫學院校畢業的新加坡學生回國後將無法執業。
林志莉說:“當初家人和朋友對于北醫大不受新加坡認可確實有些顧慮,但我很樂觀,我相信新加坡未來會承認更多台灣大學的醫學系學位,要不然我就先去美國深造念專科,再爭取新加坡的專家認證認可,不會放棄回國執業。”